艋舺劇照,取自於電影官方網站
【本文部分刊載於二月二十日的《人間福報》 i-電癮專欄】
幾十年來,在香港與美國好萊塢電影資本主義與技術人才的夾攻下,除了魏德勝導演的作品《海角七號》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外,缺乏票房與資金的投入,導致人才與創意的流失。沒有了資金的掖注後,國片常淪為「藝術片」、「小眾電影」或是紀錄片的代名詞。然而,除了投入的拍片成本外,好的劇本與專業電影從業人員更是構成一部經典電影中不可欠缺的要素。這部鈕承澤導演與製片人李烈幕資七千萬所拍出的《艋舺》、由新生代偶像阮經天、趙又廷領銜主演,網羅了王世賢與馬如龍,可以說老中青三代演員都有,讓人不禁聯想到這會是另外一部雷片亦或再創國片另外一波高潮?
未演先轟動
榮獲零九年華文部落格大獎地方參與類首獎的部落客upart 在他的部落格UPUP。西京朋友,以從小在老艋舺淡水河旁長大、紀錄萬華的在地人經驗,對這部黑道電影開了第一槍。文中對於劇組搭景對古蹟的破壞、拍片期對當地住民所造成的不便、以及可預期的未來觀光人潮對於萬華的破壞多多有所針貶,尤其擔憂黑道的題材會對萬華造成負面的印象,得到三百多篇留言,吸引了網友的熱烈的轉載與回應。對文章叫好與叫囂的意見呈現兩極化,有網a友擔憂萬寶里、剝皮寮已經沉寂許久的人文文化會被電影污名化,也有需多人認為無須多慮,更多人持保留的意見,認為應該完整看完整部電影再下結論。
《艋舺》不可承受之輕
偉大的城市過去一定有黑暗的一面,二十世紀倫敦的開膛手捷克、上海的杜月笙、紐約的艾爾蘭移民黑幫、晚近的香港也以古惑仔為主題拍成電影。艋舺也有一段不想被人提及的歷史,針對於網路上的批評,《艋舺》電影部落格也急忙跳出來澄清「搭景有取得同意」「搭景以不傷古蹟」及「拍攝完畢現場回復原狀」為原則。電影演的是虛構的情節,踩在這塊曾為黑道文化溫床的既定印象痛處上,恐怕是文史工作者與地方人士不願樂見的。
跳脫「情非得已」
提到《艋舺》,不能不提到導演鈕承澤。小名豆子,在拍攝完電視劇《吐司男之吻》後,開始走紅被人暱稱為「豆導」。在拍攝電視劇《求婚事務所》時,身兼導演、演員、製片,還要負責服裝、宣傳、剪接.. ,不幸地因為酗酒出軌,與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而前一部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拍的是演藝圈的紀錄片,但演的是自己與演藝圈的真實故事。九歲從影,經歷過貧困的演員生涯,荒誕不經的年少父親的病逝、摯愛的離開與母親關係間的調適,...如今已年屆四十的不惑之齡,在拍完《艋舺》,豆導在撲浪上用自己在電影中拿著酒杯的劇照,透露出一種對朋友、對自己的工作生涯的致敬。
有教育意味的黑道電影
故事背景設定於1987年左右,一位淳樸的少年蚊子〈趙又廷飾〉進入了高職後因為被校園暴凌,而走上幫派這條不歸路的故事。蚊子被和尚〈阮經天飾〉所搭救,然後為了義氣,與志龍〈鳳小岳飾〉等校園混混們煞血為盟。志龍的爸爸Geta 老大〈馬如龍飾〉是艋舺廟口幫最大的保守勢力,試圖捍衛黑道傳統的價值觀,拒絕與外省掛的幫派合作瓜分艋舺。然而,就在野心勃勃的文謙〈王識賢飾〉出獄後,劇情急轉直下,角頭們紛紛遇襲中槍身亡,開始捲起一場腥風血雨...
仔細看完這部電影,為人所預期的若干暴力情節描述並非劇情描述的重心,對於情色產業與私娼戶也僅僅是輕描淡寫。許多重視細節的考據,如演員手中的寶麗龍便當與招牌搭景,更可以看得出來劇組的用心。在官方網站的幕後花絮中,一位中年人看到懷念的搭景,回憶當年「彷彿年輕了三十歲」,足見劇組用心。
剃著光頭嘗試演出兄弟的阮經天與演出自己外向性格不同的趙又廷,這兩人都像是未經琢磨的原石一般,在片中大膽嘗試了與既定的刻板印象不同的角色。永遠的本土劇男主角王世賢與「代表會主席」馬如龍,兩人的演技更是爐火純青,在片中釋放的演技能量,讓人毫不懷疑他們的職業就是活生生的流氓。令人驚訝的是素以插科打諢的諧星陳漢典,在劇中所展現的正經的一面,把校園混混流里流氣的態度詮釋得十分生動。在電影中可以看到老一輩講傳統仁義、拒絕使用槍械的黑道,也可以看到野心勃勃想要篡位的中生代流氓,還有青澀稚嫩的校園小混混,各種年齡層演員的同台飆戲,隨著劇情的演繹與發展,劇本編寫不動聲色地點出了「歹路不可行」「出來跑的總是要還」等勸世觀,依筆者的管見,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家中有叛逆青少年的家長們闔家觀賞的電影。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劇本缺乏與「在地化」連結的共鳴點。《艋舺》一片若搬到「打狗」或是「鹿港」拍攝也可以拍得不差。但瑕不掩瑜,綜合評價來說這是一部無疑地會讓觀眾會掏錢進入戲院,正如豆導所言,拍出了台灣電影的可能性,在影史上會記下一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