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 Ernest Hemingway

星期一, 9月 23, 2019

請平凡而自由的生活吧!「返校」觀後感



已經記不得上次進戲院支持國片坐好坐滿是什麼時候了,印象中應該是賽德克巴萊三部曲。提到《返校》,以下是無雷的一些個人觀影心得:

後殖民

傳播學老師提到後殖民時,快速地講述了幾位大師的理論:薩伊德的《 東方主義》、霍米巴巴的《矛盾狀態》(ambivalence 愛恨交加、含混曖昧)、還有阿君·阿帕度萊 (Arjun Appadurai)的全球化的想像與地方景觀。

巴巴提出一個分析論點:「為什麼被殖民者能夠既痛恨又崇拜殖民者?」,用他的理論的矛盾狀態描述台灣數百年來經歷數個殖民者(西班牙、荷蘭、南明、清帝國、日本、國民黨)的統治作為,台灣變得越來越像殖民者,「像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混合體。每個政權交替時,創造出台灣對於想像共同體建構亦發產生複雜的繁衍。

台灣的文化基因裡對「中華文化 」的想像,其實帶有日式殖民時期的文化,是一種認命、如同作家陳柔縉描述的日本傳統「不為他人帶來不便」(迷惑をかけました)。這跟中國人的想法是南轅北轍的。舉電影《重慶森林》的例子來說,當主角知道警總要來抓他時,只是認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乖乖束手就擒,那個年代的鄉下人的風格就是逆來順受。換成中國人,遇到警總來抓人就是大罵一句「CNMB」了。

《返校》有幾幕警總來抓人時,我直覺想到那種逆來順受的皇民化時期的影響;說一些個人經驗:我叔叔知道自己肝癌第三期要進醫院做治療時,把廚房積了幾年的油煙鍋鏟都清了個乾淨,先父說,彷彿叔叔知道自己有可能不會再回來了,拎著一個小包包孤身進了醫院。

而他真的後來也沒回來了。



老師的夢魘

《返校》內容提到到白色恐怖、讀書會,還有萬年不變的那棟大樓。記得小時候就讀的國小,轉角的行政大樓也正好是這種鏤空式雕花建築物,小小的孩童時代隨著長大校舍改建後沖淡的記憶瞬間又被喚醒了。

朝會、唱國歌、愛國、教官、講台、課桌椅... 這些都是你我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也是每位老師上班的日常。同樣的純白制服,單純的校園,... 這些都在電影裡頭變成恐怖的場景。然後是描述師生情誼與生死訣別的鏡頭,更令教育者宛如刀割、淚腺失守。

柏楊與醬缸文化

研究所時,我特別研究柏楊翻譯大力水手而鋃鐺入獄的九年的故事。也不過是在翻譯的漫畫裡偷偷調侃了一下世界的偉人、人類的救星,就被警總盯上了。柏楊在中國大陸時期被共產黨迫害,來到台灣又被國民黨羅織入罪。如果當年有微信,那肯定這位大V一發帖就被刪除外加跨省追捕吧。

感謝爭取台灣民主化的先烈們,很慶幸自己再不用活在那個下筆前要考慮父母親會不會飯碗不保的年代,也希望對岸的中國人有朝一日也能享有言論自由與人身自由不可侵犯,能夠像台灣人ㄧ樣平凡而自由的生活。

敬自由。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