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那天,我拿著泰國隊的字母牌,頂著大太陽聽大人物們「開示」,...啊,原來大會的會長謝南強先生就是傳說中1969年「金龍少棒隊」的
泰國隊的合照
這次的賽事宣傳口號: 「Happy growth, Happy baseball」,根據少棒聯盟組織章程中寫的,「推展少棒運動最重要目的,是在於協助孩子們鍛練身心.... 使其成為一位優秀的公民,而不是一位優秀的運動員。 」不過,就結果論來說,這是場中、韓兩隊把快樂建築在於其他九隊痛苦上的賽事,對小朋友來說流下悔恨的眼淚一點也不「黑皮」啊。
舉例來說,代表中華台北出賽的龜山國小少棒隊*2,除了戰上韓國隊打到六局,其餘的五隊全部四局分數相差超過十分而被提前結束。比方說 11-0, 12-0 ... 這種誇張的比數,讓在投手丘上的小投手根本要崩潰了,野手的頻頻失誤造成滿壘,捕手捕逸還有偶爾的暴投讓三壘跑者回來得分履見不鮮,... 尤其是對戰中華隊的主場優勢,滿場的加油聲還有旗幟揮舞,讓這些平均年齡只有十一二歲的小朋友們因為緊張根本無法發揮全力。
幾場觀察下來,凡是只要經過中韓兩隊的洗禮,球員們很少沒有流下不甘心的眼淚。不過也有例外,紐西蘭隊的教練就說,他兒子非常喜歡這種滿場歡呼的感覺,像在雅加達舉辦的國際賽,因為觀戰人數很少,就像是練習賽一樣沒有成就感。( 附帶一提,紐西蘭五場全敗,包辦A組第六名)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懸殊的差異呢? 據說是練習量。外國的小朋友一周大概只有兩三個小時,而中韓是每「天」有兩三個小時練球。
我是泰國隊的翻譯接待,簡單的說就是負責棒協與球隊間的連繫窗口,... 妳可能很好奇我會說泰文嗎?
.... 當然不會。
總教練、投手教練、打擊教練、球專屬攝影師等都是日本人,只有領隊還有一位教練是泰國人,所以我們溝通大部分都是用英文為主、日文為輔。而十四位小球員們中有八位就是日籍的泰國人。你可能很好奇球員的組成,但是其他隊伍也很微妙,香港隊伍有八個日本選手,新加坡隊中有十位美裔,似乎只要有居留証就可以參加比賽、贏得資格了。
教練群更不用說,幾乎是無國界之分。澳洲有兩位台灣的教練,香港的教練群五個都是日本人。英語跟日語是主要語言,除了台灣跟韓國都是土生土長的教練與球員,大概整個賽事都是國際村。大家都會英文,吃飯的時後小球員們也會互相交換球帽或是紀念品。
韓國隊的翻譯曲老師是中文翻成韓文,香港隊的翻譯 Yoshi 是會講中文的日人,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美其名是翻譯,其實做的事情就是收各隊領隊的爛攤子( FUBAR)。
哪一類 FUBAR的事情呢? 比方說菲律賓隊前天晚上確定要觀賽,結果第二天放棒協鴿子,車子在外頭空等了一個小時賠了3500還有二十幾份的麥當勞、泰國隊在LIVE賽事臨陣上場前,監督突然跟我說有球員球衣沒帶 ,...等等會讓人心跳加速的小事。還有「房事」,某些球員們偷偷帶家屬到房間打地鋪,要CHECK-OUT時人數永遠跟提供的名單對不攏,或是飢腸轆轆的球員提前/延後到餐廳報到,飯店餐廳部打來要求處理怒氣沖沖球員的熱線,球衣送洗少了一件或是賴皮很晚才送到... 等等,是一份映證莫非定理的好工作。(If it can happen, it will) ... 套句「搶救雷恩大兵」的台詞,這樣真的很快就會變老。
晚上賽事結束後,大家去三德飯店旁邊的小七買飲料來喝,邊看賽事重播,互相取笑在電視上出現的畫面、球場上的花邊... 今天發生什麼鳥事,有時候在餐廳遇到非常親切的裁判希爾頓 ,也會加入我們聊天的行列,一個禮拜很快就過去了,每天從七點起床工作到晚上十點多,非常有充實感。
我們常常跟Hilton取笑,裁判只有在球場上威風四面,下了球場那種氣勢與魔力就完全消失了。
棒協的工作人員應該要保持中立的。但是牽扯到中華隊,我想沒有人可以堅持這個原則。令人尷尬的是當你在你所屬的球員休息區 (dugout) 待命時,中華隊打出全壘打或是安打,落後這一邊的氣氛一片低迷,你又不能喝采只能暗地叫好,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真微妙。中韓大戰時,本壘後方的會議室簡直擠爆了,擊出安打時,記者還有工作人員紛紛鼓掌叫好,然後看到韓國的轉播員在那兒一副嚴肅的表情,又馬上恢復原來鎮定看球的樣子。
棒球是種很殘酷的團體運動。有時候一個球沒有處理好就影響了整個比賽,我從接機到近身參與賽事到送機,從當中真的學習到了很多,也希望中華小將能夠保持這次賽事的水準,使出渾身解數再次贏得威廉波特冠軍。
註1: 少棒賽事除了世界少棒聯盟( Little Leaque) 還有小馬聯盟 (Pony Leaque),11~12歲。
註2: ALL STAR 全明星隊是從全國隊伍中挑選好手,而LITTLE LEAGUE是代表隊伍選手原汁原味參加。本屆的賽事由桃園龜山國小取得中華隊代表權。
【延伸連結】少棒亞太區決賽官方網站 @痞客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