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新人找工作與破壞市場行情出價的爭議一直都是人們討論的焦點。與記得在翻譯研究所碩一的時候,所上的A老師透過關係爭取一個亞洲盃高爾夫球賽事的隨行翻譯職缺,需要六七位同學陪同職業選手翻譯,吃、住都在某個高爾夫球場的飯店,所上的同學們聽到都非常興奮。但是一天的報酬只有一千多一咪咪,遠低於隨行口譯的價碼。
所上的B老師聽到了這件事,他認為,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練習口譯的技巧,逐步的筆記、同步的分神能力、「賽事的隨行口譯只有前面一兩天會學到新的知識,第三天開始上手之後,學的都是慣例、行政業務」更何況,「翻譯研究所的學生不應該主動把業界的行情價碼拉低,undercut the market」,「或著就乾脆不收報酬,我們做義工」
我覺得B老師說的非常有道理,根據以前我在中華棒球協會接技術含量低的隨行翻譯(現在名稱改成英語志工)的經驗,這些工作性質都是會說英文的保姆,你負責服務對象的吃喝、食衣住行,至於賽事的記者會,逐步翻譯還輪不到你上場。翻譯工作的可取代性會直接體現於報酬上,難度低、季節性的工作,報酬也會跟著低。因為工作容易上手,每一年找的人都是新人。
但話說幫忙媒合的A老師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大部分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學生去見見世面,把學校學到的技能應用在實務工作,順便也讓體育人士認識認識翻譯所的研究生在搞什麼名堂。「總要有人把翻譯是門專業這件重要的事,讓體育界的決策者了解。」
最後這件專案無法取得共識所以不了了之了,不過從個人與朋友接觸的工作經驗而言,政治、法律、財經、金屬加工、精密機械、紡織等專業,譯者都可以深耕學習,但唯獨體育與運動領域項目,口譯專業是最被低估的的一個專業領域,除非你很有熱情,否則在體育運動的相關領域中找不到高階的口筆譯工作。我還曾經聽過一個大聯盟的投手教練來台灣教導少棒選手的短期交流,卻徵求口譯志工的慘況。
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報酬先決」,也有人本業不是口譯卻在這行「交朋友、做身體健康」的,嚴格來說這種人才是真正的「破壞市場行情」。那與本文無關,賣個關子暫且不表。
話題回到「破壞市場行情」與「新人接案」這兩者之間做取捨,口譯新人要如何能辨別「我接的案件費用是否合理」?其實,口譯與筆譯案件接多了心中自然會有個分寸。
新人出場一定會破壞市場行情的,就算是現在口筆譯的老手也是經歷過「破壞市場行情」這段過程。透過累積經驗、換工作、更新履歷,拿到更好報酬的工作,自然就可以逐步推掉不合理報價的工作。當譯者簡歷上從來沒有一項面對群眾做過逐步或是同步口譯的記錄,或是當筆譯譯者沒有可以拿出翻譯過的文件/書本,你又要怎麼期待業主會發案給你呢?你會不會口譯時在台上面對鎂光燈結結巴巴緊張到說不出話來,或是要截稿時人間蒸發讓編輯找不到人?
當到了一定的年紀更新自己簡歷時一定會有些「黑歷史」或是不重要的小工作,十年後的你真的會介意當年剛畢業是社會新鮮人時,幫中華隊的小投手遞過毛巾嗎?或者,當年曾經與靈界譯者媒蘇菲亞短暫共事過,這個很重要到值得放在履歷上或簡歷上大書特書嗎?(笑)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