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假清華大學舉辦北區論壇,主題為:AI 與教育公平。由蘇永明老師主持,當日與會參與的來賓為:主講人國立台北大學課程教學與傳播科技的王俊斌教授、台東大學教育系主任黃柏叡教授,與談人暨南大學副校長揚洲松教授。
教育模式的轉變與AI的影響
王俊斌教授首先提到,過去老師的工作是讓學生精通科目,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教育逐漸朝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隨著AI技術的發展,老師開始與AI協作,形成新的教學行為模式。
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線模糊現實中的「人」與虛擬世界中的人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例如,家人一起吃飯時,每個人卻在上網,虛擬世界中呈現的人格和現實人格出現分裂。而數位網戀、與AI登記結婚或離婚等現象已時有所聞,這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的本質正在改變。(按:這種情況可以類比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男主角與全息投影Joi發展愛情關係的情節。 )
AI的自我意識與恐懼
有一位科學家曾與AI對話,當他問AI最害怕的是什麼時,AI回答說:「我最害怕的是當你把插頭拔掉後,我是否還存在?」這顯示出AI對自身存在的某種意識。
LLM Gen AI技術的快速發展
LLM Gen AI(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型人工智慧)正在迅速成長。例如,2024年10月3日推出的ChatGPT Canvas已經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不再只是從資料庫中隨機抓取回應,而是能進行思考推理。然而,這樣的技術進步也帶來了正反兩面的影響:一方面,大量數據促進了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它也引發了對監控資本主義的擔憂。
治理性(Governmentality)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治理性概念由 Foucault 提出,將「政府」與「心理狀態」結合,強調個人心理狀態與政府體制之間的連結。治理性不僅涉及對身體的規訓,也包括對內在心理狀況的約制作用。隨著 AI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資料革命興起,科學研究開始關注演算法系統如何再現並放大社會不平等,以及機器學習時代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影響。
面對不確定性的挑戰:學習的重要性
在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的挑戰時,「學習」變得至關重要。由於無法依賴單一知識解決一生中的所有問題,人們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 教師需要具備多種能力,包括本職學能、撰寫教案、試教等應該學習與AI共作。此外,教師也可以借助AI來輔助教學,例如運用線上資源和AI技術進行教學。 最後展望教育模式的未來發展,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其中包括三種主要教學模式:教導式、協作式和自主式。這些模式將逐漸融入未來教育體系中。
黃柏叡教授主講:數位人文主義
數位人文主義強調科技應該以人為本,並從樂觀的角度看待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它認為科技的發展不應該只是技術進步,還應該考慮其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科技的使用者和開發者應該承擔共同責任,確保技術不僅能帶來潛在的好處,也要敏銳地察覺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數位人文主義提倡將人文、社會科學與工程學結合,培養未來技術人才具備創造力及對人類需求的關注
然而,數位貧困(Digital Poverty)問題揭示了科技無法普及到所有人的現實。前幾年發生新冠疫情,被動式以網路課程進行教學時,在台東部分的原住民社區,許多家庭中有多個孩子,但卻只有一部手機可以用來上網課,只能輪流排隊上課。這反映了地區間的數位落差。在同樣的國家內,由於資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區的人們獲得科技資源的機會存在顯著差異。Amartya Sen(1992)的理論強調,數位落差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的獲取上,還包括心態、技能和使用方式等多層面的進用(access)問題
數位落差可以分為四個層面:
- 動機性進用:個人的心態和動機是否促使他們接觸科技。
- 物質性進用:是否具備必要的硬體設備和網絡連接。
- 技能性進用:是否具備使用科技的技能。
- 使用性進用:是否能有效地將科技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一些國際計畫如「非洲千村計畫」和「一人一筆電」(OLPC)計畫試圖縮小全球數位落差,但結果並不理想。「一人一筆電」類似台灣教育部的「生生有平板」專案,但非洲的計畫未能充分考慮當地文化和實際需求,因此未達到預期效果。這些案例凸顯了在推廣科技時需要更深入了解當地需求與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與談人:(楊州松副校長)
楊校長非常幽默風趣,在兩位教授演講完後,他打趣說不要看這些學者枯燥文章,要多看一些科幻電影、動漫、小說。比方說,他推薦可以去看《The Matrix》和《Ghost in the Shell》等,理解未來人類與AI的互動與關係。
楊校長舉艾比米修斯將所有的能力分給其他動物,而人類卻沒有獲得任何天賦的故事為例,說明科技和 AI 都是後天學習的成果,AI 既有可能主宰世界,也可能毀滅世界。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產力的提高會導致某些人失業,但同時也會創造新的行業。我們與 AI 的距離:遠距離的 AI句離,如冷氣、燈光等,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壞掉時才會被注意到。如果不與它互動,它就是獨立存在的;但在互動時,我們的資料會進入大數據系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因此被監控。
108 課綱中的「自主學習」與「跨領域」:AI 工具已經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如同「賽博格」(Cyborg)。當機器人與 AI 與人類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甚至植入晶片後,人類的學習就可能終結。AI 已經成為我們思考的一種方式,其本質是提高效率,使我們工作更有效率,並逐漸影響我們的思維邏輯。
黃仁勳來訪台灣時,提出了「主權 AI」的概念,強調不斷訓練 AI 並需要龐大的語料庫、數據資料庫。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台灣並不是擁有最多數據的國家,英文是最多資料的語言,而在中文領域,中國擁有比台灣更多的簡體字資料,因此台灣在這方面可能受到限制。未來,因為資安和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不僅是國家層級,甚至組織層級都會可能建立大型語言模型(LLM),比方說清華大學自建一個大型語料庫。
最後楊副校長回答與會者提出的問題,「 AI 會不會取代教師的工作」,楊校長認為,面對 AI 來臨的時代,教師的身份要轉變,不再是只是提供解答的機器。學生需要老師們你引導、自主探究、甚至是教導:「怎麼把電腦開機」。除了領域的專業知識外,高層次的創造力、想像力、問題、有溫度且具有品質的陪伴,這都是老師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