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路玩到掛」,我知道摩根費里曼沒有死,但是淚線還是控制不住。得過癌症的病人看這部電影會很有感觸。
前天去台中榮總看了正子造影的結果,醫生跟我說了好消息,體內鼻腔的顯影降低,證明不是腫瘤,胸腔的源發點也已經沒有顯影,只要今年2010年的五月,自體幹細胞移植滿兩年,淋巴癌復發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治療的過程
我從來沒有放棄過西醫的正規療程。身為一個基督徒,我相信醫生的手在上帝的權柄之下。在台北三總接受過十二期的化學治療、六期的放射治療〈俗稱電療〉。退伍後,考慮就近治療,於是轉院在台中榮總,接受密集化療,再從自己骨髓中抽出新生的幹細胞輸回體內〈自體幹細胞移植〉,還因為收集失敗開刀做了兩次導管。頭髮因為接受化療掉髮後,長了出來,戲劇化的還沒有生出瀏海,癌症又復發了,於是在台中接受密集化療後又掉光,幾番波折,現在又長出茂密的一頭黑髮了。不幸中的大幸是癌細胞沒有跟著復甦 :P
另類療法
生病不能免俗一定會有好心的親戚、朋友、朋友的朋友介紹健康食品、秘方與偏方。從神秘的草藥到轉印再轉印的小傳單都有。家母也不例外,不過因為我不喜歡雞精、靈芝、... 所以大部分贈送我的補品都進了老爸的胃〈噓〉。要說還有持續在服用的,大概就是美安的OPC, 某次在三總遇到一位鼻咽癌的患者,本身也是執業的內科醫生,他建議他的病人也服用,於是我也跟著用了,到目前為止兩三年沒有間斷。
信心療法〈自然療法〉
自然療法不是把癌症放著不管,也不是放棄治療,而是要打從心底去相信會有治癒的那一天。信仰基督無疑幫助我很多,也把我對事情的看法改變。放寬心胸,人難免都有回老家去見神的一天,差別只是早晚而已。我的一個不太熟的大學同學特別跟我說要保重,因為她的一個好朋友在跟淋巴癌奮鬥五年後,還是敵擋不過病魔,安養主懷了。我在醫院每天都跟神禱告,希望不要拖累家人。請神趕快接我走,不然就讓我好起來,我是個拒絕躺在病床上吊著點滴被切切割割、給人參觀收門票的稀有動物。在網友Phyllis 的介紹下,去了一趟台北見到了傳說中的傑克,剛剛又把舊文翻出來,感謝神,我從只有三到五成左右治癒率的惡性淋巴腫瘤中康復了。
「I'M ALIVE!」超想怒吼這句話
“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
套句馬丁金恩的台詞,感謝神,最終我終於獲得自由了!
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放棄每一個治療的機會。靠著點滴與機器綑綁活著與不是神會給我們的人生。希望各位身心靈都健康!
【延伸閱讀】
感恩的十月,我還活著 〈我得到淋巴癌的故事〉
神奇的傑克│音謀筆記 〈關於更多傑克的其人其事〉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 Ernest Hemingway
星期日, 1月 24, 2010
星期五, 1月 15, 2010
【翻譯】《並不危險的海峽》〈下〉
續前文,譯自 "Not So Dire Straits ;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一月二月號
在承受國內強大的壓力,或許經由北京的默許之下,馬英九核准了達賴喇嘛在2009年九月拜訪台灣為颱風的受難者祈福。但是在同月馬否決了維吾爾族領袖熱比婭的入境。並且強調國家安全與公眾利益。馬英九對於天安門屠殺20週年對這段參考資料甚詳的官方聲明,「這段歷史傷痛須勇敢面對,不能刻意迴避」就如同台灣在過去歷史上相同的有些黑暗的時刻。這是芬蘭化外交的典型例子。對馬英九來說,天安門事件提醒了“兩岸之間最需要的是法治與人權的競相提升”,同樣的類比與走向,但前者結果更為豐碩的是:芬蘭領袖的道德價值把蘇聯的領袖帶到赫爾辛基談論人權價值。
現在國內對於馬英九政策的反對被消音了,大部分在台灣的爭議在於如何追求與中國整合,而不是該不該這麼做。特別相較於台灣目前對美國的政治依存度,對中國的政治依賴風險讓多數的台灣人認為這麼做值得。特別是台灣年輕的一代,把中國視為一個機會而不是威脅。民進黨若重新獲得政權,也必須對中國抱持著務實的共識。民進黨抗拒中國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如同馬英九考慮到選民的觀感,他也同時必須考慮到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應。台灣如果採取更為親中,仍有可能孤立於其他的亞洲國家。但此說法不成立,因為東協已經在其會員國之間宣傳長達十多年、或許更久的東協加三,還有倡議提出的東協區域架構。芬蘭化的理論可能會讓台灣的國際特殊處境更加明顯,但在其他的亞洲巨頭中,類似的邏輯已經支配了政策決定。南韓已採取了類似的策略,而許多鄰國相信中國也可以像是越南一樣透過合作與包容被安撫。即使覺得自己比其他亞洲國家更為有價值的日本,面對中國海軍的興起,也可能吸取台灣的經驗,而在內部改革事務上調整對中國的態度。畢竟在1970年西德成功的東進政策成功地與蘇聯達成了和平協議即是建立在與蘇聯交流的芬蘭化的教訓上。
不想與他亞洲國家孤立,國民黨政府相信如果與其鄰國處理日亦強盛的中國的方法如同,透過調解與交流溝通,如此一來,將可以強化台灣的國際地位。
脫出勢力範圍
台灣的芬蘭化將會無疑地對現今美國政策產生相當大的挑戰。2009年一項由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揭露這個兩難,問了華府該如何看待 “如果台灣持續親中甚至與中國結盟”的問題。在華府現實主義研究者分成了兩派意見,第一派允許這些改變持續下去,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道格拉斯‧鮑爾為首,認為台灣對於美國而言在戰略上而言並非可靠。第二種說法則以美國國家情報主任丹尼斯‧布萊爾為主,認為該改善台灣的武器裝備,“台灣並非讓中國予取予求般地無法自我防衛。”兩方陣營都不願意接受或是替較開放傾向另外一個選項、合理的台灣芬蘭化背書。
自從1940年代以來,台灣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一直扮演著戰略性的角色。剛開始為對抗北韓共產主義擴張的緩衝,近期則成為對抗中國興起的堡壘。假設中國持續限制美國海軍造訪香港,台灣在於東亞航道戰略性的地則位可以提供海上的補給。儘管有些評論道美國在亞洲的勢力正在減弱,但把台灣劃入勢力範圍卻符合美國繼續主理亞洲事務的利益。然而,這項政策不好的結果是正中北京對於海軍軍力的自卑感與在國際事務上感覺被圍堵,結果是北京現正不留餘力地建構自我的軍事防衛武力。
芬蘭化將會讓台灣跳脫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關係,為國際安全的兩難中解套。1995-2005年間的海峽間的關係急凍讓華府擔憂台灣會變成美國戰略上的資產負債。馬英九的政策暫時解除了美國的擔憂。如果美國趁此良機調整政策並且支持低盪和解,這個問題便不復存在,也會讓雙邊未來不會產生挑釁的行為。
台北新走向的決定對美國而言是天賜的良機。美國政府對於在達到最優先的前提-維持和平的國際開明秩序上,需要中國合作協助。從氣候變化到財政穩定度與防止核武擴散,美國需要北京在主持世界議題上發聲。華府實質上的駐臺大使司徒文在2009年也承認,宣布“美國試圖與中國保持合作的關係包含台灣在內,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近幾年來,美台關係長遠的戰略逐漸地被狹隘的說客所主宰。美國的武器工業,台灣的國防軍事,還有台獨人士匯合成為一股令人可畏可敬的勢力。在現今的低盪和解之前,台灣對中國堅定的反共立場與華府的意識形態、以武力處理台海事務的方法相符。但是最近在台北與北京戰略上司為已經產生了歧異。美國所保護的對抗性現狀已經不是台灣所要保護的現狀。
顯然的,如果馬英九拿台灣民主的制度當作與中國低盪和解的籌碼,華府有充足的理由抗議。但如果自由的台灣持續的走向中國的勢力範圍,華府應該繼續支持台灣人民決定自己的未來。在過去,美國的“不干預”意味著保持海峽間勢力的平衡並且反對北京的挑釁行為。今日,意味者美國應該減低衝突戰爭化並且不干涉台灣的芬蘭化。
即使從最嚴謹的現實主義角度來看,美國沒有必要把台灣放在戰略性的勢力範圍內,而是經由其他亞洲的基地與軍事活動,美軍部隊能安全無虞。台灣的芬蘭化不應該視為一種對中國崛起的犧牲品,而是一種安撫緩衝的角色。華府應該拋棄掉台北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為零和遊戲的觀念,重新重視國家之間友善關係的建立。讓台灣陷入中國的勢力範圍,第二次的「失去中國」〈losing China〉的後續效應正在發生中。
馬英九告訴一位在2009年來訪的國會使節關於他的低盪和解策略,將會對任何一方有利。如果就芬蘭與蘇聯的情況來看,他是正確的。台灣之於民主和平的中國有一致的利益。華府需要接受這個改變,並不只是符合其長期對於亞洲及全球的戰略目標,同時也因為台灣人民與他們國內主權民主力量所決定的。過於沉重負擔的巨人應該從遠方高興的觀看,並關注其他更為急迫的區域性與國際性事務。
山姆大叔的保護
自從1949年以來,美國在維持兩岸和平與敦促台灣民主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日,美國在這個路程上已經接近了尾聲。美國對於芬蘭化的台灣將必須要調整其戰略與外交。與台灣額外的正式關係將會需要支會北京;美國與其同盟將會需要重新設計一套排除台灣的戰略計畫;華府將需要透過公開的外交關係支持新的海峽和平途徑。而美國情報局需要詳細監測輸出給台灣的科技,因中國在台灣的情報蒐集將無可避免地擴張。更重要的是,華府將必須巨幅地縮減對台灣的軍售規模。
在1982年,美國對中國保證將會降低對台的軍售,而這份承諾之後神秘地給違約了。今日就像是從前一樣是個解除可能武裝衝突的最佳時機。美國國會並不特意地敦促歐巴馬處理兩岸議題,而台灣的經濟下滑已經打壞了台北政府軍事採購的胃口。在過去賣給台灣的戰鬥機、驅逐艦、坦克與飛彈如同其戰略價值,也帶給了北京政府政治上的涵義。在新的政治氣候下,華府可以取消預計將賣給台灣的黑鷹直昇機、愛國者飛彈還有其他附屬的戰機,以支持兩岸的低盪和解。五角大廈必須視這項改變不只是出於降低海峽關係緊張的小幅度調整,而是整體而言的戰略藍圖:台灣不再是屬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一個軍事基地。
藉由發出華府最終尊重中國領土完整的訊息,這些減低姿態可以收到中國的實質回應之效,也能停止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把台灣從美國的亞洲安全戰略關鍵角色中移出將對美國在區域戰略中坐收漣漪效應。確實只有亞洲國際組織,如東協的區域架構可以逐步的引領在主理亞洲安全事務。
支持芬蘭化的論點在今日比過往更盛,一個芬蘭化的台灣更可以在中國扮演轉型化的角色,進而幫助中國興起朝向和平。如同芬蘭與蘇聯之間的關係,台灣可以創造中國在亞洲許多方面,如邊界、軍事衝突等和平解決的契機。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與中國間的低盪和解,是用和平手段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試驗。更精確來說,採用廣泛的一國之內利益整合的概念來取代軍事上的武力平衡。
在華府與北京之間的對抗中,台灣一直以來是處於前線的國家。在過去意味著美國需要把中國侵略台灣的計畫擋在一邊,並且使北京意圖阻礙這個島上民主的發展的意圖落空。時至今日,台灣國土安全與民主屹立不搖,台灣在前線的角色也在改變。該是華盛頓政府開始面臨考慮接受這個歷史性改變的時刻了。
〈全文完〉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一月二月號
在承受國內強大的壓力,或許經由北京的默許之下,馬英九核准了達賴喇嘛在2009年九月拜訪台灣為颱風的受難者祈福。但是在同月馬否決了維吾爾族領袖熱比婭的入境。並且強調國家安全與公眾利益。馬英九對於天安門屠殺20週年對這段參考資料甚詳的官方聲明,「這段歷史傷痛須勇敢面對,不能刻意迴避」就如同台灣在過去歷史上相同的有些黑暗的時刻。這是芬蘭化外交的典型例子。對馬英九來說,天安門事件提醒了“兩岸之間最需要的是法治與人權的競相提升”,同樣的類比與走向,但前者結果更為豐碩的是:芬蘭領袖的道德價值把蘇聯的領袖帶到赫爾辛基談論人權價值。
現在國內對於馬英九政策的反對被消音了,大部分在台灣的爭議在於如何追求與中國整合,而不是該不該這麼做。特別相較於台灣目前對美國的政治依存度,對中國的政治依賴風險讓多數的台灣人認為這麼做值得。特別是台灣年輕的一代,把中國視為一個機會而不是威脅。民進黨若重新獲得政權,也必須對中國抱持著務實的共識。民進黨抗拒中國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如同馬英九考慮到選民的觀感,他也同時必須考慮到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應。台灣如果採取更為親中,仍有可能孤立於其他的亞洲國家。但此說法不成立,因為東協已經在其會員國之間宣傳長達十多年、或許更久的東協加三,還有倡議提出的東協區域架構。芬蘭化的理論可能會讓台灣的國際特殊處境更加明顯,但在其他的亞洲巨頭中,類似的邏輯已經支配了政策決定。南韓已採取了類似的策略,而許多鄰國相信中國也可以像是越南一樣透過合作與包容被安撫。即使覺得自己比其他亞洲國家更為有價值的日本,面對中國海軍的興起,也可能吸取台灣的經驗,而在內部改革事務上調整對中國的態度。畢竟在1970年西德成功的東進政策成功地與蘇聯達成了和平協議即是建立在與蘇聯交流的芬蘭化的教訓上。
不想與他亞洲國家孤立,國民黨政府相信如果與其鄰國處理日亦強盛的中國的方法如同,透過調解與交流溝通,如此一來,將可以強化台灣的國際地位。
脫出勢力範圍
台灣的芬蘭化將會無疑地對現今美國政策產生相當大的挑戰。2009年一項由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揭露這個兩難,問了華府該如何看待 “如果台灣持續親中甚至與中國結盟”的問題。在華府現實主義研究者分成了兩派意見,第一派允許這些改變持續下去,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道格拉斯‧鮑爾為首,認為台灣對於美國而言在戰略上而言並非可靠。第二種說法則以美國國家情報主任丹尼斯‧布萊爾為主,認為該改善台灣的武器裝備,“台灣並非讓中國予取予求般地無法自我防衛。”兩方陣營都不願意接受或是替較開放傾向另外一個選項、合理的台灣芬蘭化背書。
自從1940年代以來,台灣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一直扮演著戰略性的角色。剛開始為對抗北韓共產主義擴張的緩衝,近期則成為對抗中國興起的堡壘。假設中國持續限制美國海軍造訪香港,台灣在於東亞航道戰略性的地則位可以提供海上的補給。儘管有些評論道美國在亞洲的勢力正在減弱,但把台灣劃入勢力範圍卻符合美國繼續主理亞洲事務的利益。然而,這項政策不好的結果是正中北京對於海軍軍力的自卑感與在國際事務上感覺被圍堵,結果是北京現正不留餘力地建構自我的軍事防衛武力。
芬蘭化將會讓台灣跳脫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關係,為國際安全的兩難中解套。1995-2005年間的海峽間的關係急凍讓華府擔憂台灣會變成美國戰略上的資產負債。馬英九的政策暫時解除了美國的擔憂。如果美國趁此良機調整政策並且支持低盪和解,這個問題便不復存在,也會讓雙邊未來不會產生挑釁的行為。
台北新走向的決定對美國而言是天賜的良機。美國政府對於在達到最優先的前提-維持和平的國際開明秩序上,需要中國合作協助。從氣候變化到財政穩定度與防止核武擴散,美國需要北京在主持世界議題上發聲。華府實質上的駐臺大使司徒文在2009年也承認,宣布“美國試圖與中國保持合作的關係包含台灣在內,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近幾年來,美台關係長遠的戰略逐漸地被狹隘的說客所主宰。美國的武器工業,台灣的國防軍事,還有台獨人士匯合成為一股令人可畏可敬的勢力。在現今的低盪和解之前,台灣對中國堅定的反共立場與華府的意識形態、以武力處理台海事務的方法相符。但是最近在台北與北京戰略上司為已經產生了歧異。美國所保護的對抗性現狀已經不是台灣所要保護的現狀。
顯然的,如果馬英九拿台灣民主的制度當作與中國低盪和解的籌碼,華府有充足的理由抗議。但如果自由的台灣持續的走向中國的勢力範圍,華府應該繼續支持台灣人民決定自己的未來。在過去,美國的“不干預”意味著保持海峽間勢力的平衡並且反對北京的挑釁行為。今日,意味者美國應該減低衝突戰爭化並且不干涉台灣的芬蘭化。
即使從最嚴謹的現實主義角度來看,美國沒有必要把台灣放在戰略性的勢力範圍內,而是經由其他亞洲的基地與軍事活動,美軍部隊能安全無虞。台灣的芬蘭化不應該視為一種對中國崛起的犧牲品,而是一種安撫緩衝的角色。華府應該拋棄掉台北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為零和遊戲的觀念,重新重視國家之間友善關係的建立。讓台灣陷入中國的勢力範圍,第二次的「失去中國」〈losing China〉的後續效應正在發生中。
馬英九告訴一位在2009年來訪的國會使節關於他的低盪和解策略,將會對任何一方有利。如果就芬蘭與蘇聯的情況來看,他是正確的。台灣之於民主和平的中國有一致的利益。華府需要接受這個改變,並不只是符合其長期對於亞洲及全球的戰略目標,同時也因為台灣人民與他們國內主權民主力量所決定的。過於沉重負擔的巨人應該從遠方高興的觀看,並關注其他更為急迫的區域性與國際性事務。
山姆大叔的保護
自從1949年以來,美國在維持兩岸和平與敦促台灣民主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日,美國在這個路程上已經接近了尾聲。美國對於芬蘭化的台灣將必須要調整其戰略與外交。與台灣額外的正式關係將會需要支會北京;美國與其同盟將會需要重新設計一套排除台灣的戰略計畫;華府將需要透過公開的外交關係支持新的海峽和平途徑。而美國情報局需要詳細監測輸出給台灣的科技,因中國在台灣的情報蒐集將無可避免地擴張。更重要的是,華府將必須巨幅地縮減對台灣的軍售規模。
在1982年,美國對中國保證將會降低對台的軍售,而這份承諾之後神秘地給違約了。今日就像是從前一樣是個解除可能武裝衝突的最佳時機。美國國會並不特意地敦促歐巴馬處理兩岸議題,而台灣的經濟下滑已經打壞了台北政府軍事採購的胃口。在過去賣給台灣的戰鬥機、驅逐艦、坦克與飛彈如同其戰略價值,也帶給了北京政府政治上的涵義。在新的政治氣候下,華府可以取消預計將賣給台灣的黑鷹直昇機、愛國者飛彈還有其他附屬的戰機,以支持兩岸的低盪和解。五角大廈必須視這項改變不只是出於降低海峽關係緊張的小幅度調整,而是整體而言的戰略藍圖:台灣不再是屬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一個軍事基地。
藉由發出華府最終尊重中國領土完整的訊息,這些減低姿態可以收到中國的實質回應之效,也能停止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把台灣從美國的亞洲安全戰略關鍵角色中移出將對美國在區域戰略中坐收漣漪效應。確實只有亞洲國際組織,如東協的區域架構可以逐步的引領在主理亞洲安全事務。
支持芬蘭化的論點在今日比過往更盛,一個芬蘭化的台灣更可以在中國扮演轉型化的角色,進而幫助中國興起朝向和平。如同芬蘭與蘇聯之間的關係,台灣可以創造中國在亞洲許多方面,如邊界、軍事衝突等和平解決的契機。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與中國間的低盪和解,是用和平手段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試驗。更精確來說,採用廣泛的一國之內利益整合的概念來取代軍事上的武力平衡。
在華府與北京之間的對抗中,台灣一直以來是處於前線的國家。在過去意味著美國需要把中國侵略台灣的計畫擋在一邊,並且使北京意圖阻礙這個島上民主的發展的意圖落空。時至今日,台灣國土安全與民主屹立不搖,台灣在前線的角色也在改變。該是華盛頓政府開始面臨考慮接受這個歷史性改變的時刻了。
〈全文完〉
你看了《阿凡達》了嗎?
〈按:今年承蒙編輯不嫌棄,在《人間福報》上半月刊電影專欄連載。這篇原定在《人間福報》,後因為稿擠放不上去了,以後還請各位讀者多多指教嚕 :P 〉
《阿凡達》現象
看完釋出的三分半鐘幾乎把電影的劇情給濃縮的預告片,有些人開始迫不急待評論《阿凡達》是個3D版本的《與狼共舞》,或是另外一個《寶嘉康蒂》,但走出戲院後,很少人會認為《阿》片的劇情會比上前兩部,或是比任何的3D電影表現差。足足兩個小時半的編劇的確讓人大呼過癮,有些朋友甚至為了3D特效特別跑去看了兩次。
不簡單的簡單故事
劇本設定在不久的未來,為了開發在潘朵拉星球一公斤數千萬美金的“難得素”〈Unobtainium〉,為了與潘朵拉星球上高大的的原住民交流,於是人類設計了一具混合了人類與潘朵拉行星原住民DNA,創造出來的生物器具「阿凡達」〈Avatar〉。隨著劇情急轉直下,土地與植物無形的連結遠比不上白花花的鈔票,急欲取得礦產的人類露出猙獰的面孔,扛起大砲機槍驅逐拿著弓箭與矛的納美人。而主角傑克與納美人更多的接觸,他的價值觀開始改變,加入了原住民的抗暴行列,高呼:「這是我們的土地!」〈This is our land!〉
有些美國人在看完電影後有感而發:「什麼時候白人才會停止在電影裡歧視原住民?」;有趣的是“歧視”「discriminate」一詞在英文中的原意帶有分辨、區分兩樣事物或是人,並不一定帶有負面輕視的意涵。比方說人的肉眼無法一眼分辨英文字母的O與阿拉伯數字的零、生物學上相近的物種被不同的特徵所區分、這個時候會用「discriminate」一詞。是晚近的人們濫用了這個字彙,兼以主觀的意識形態加諸在這個詞彙上,以致於每每使用這個詞都有負面的意涵。
當美國電影協會選出了百年來美國影史上最知名的一百句台詞,《綠野仙蹤》的主角陶勒斯,是一位打從出生從來沒有離開過生長小鎮的小女孩,在龍捲風平息後,對著狗說:「托托,我感覺好像已經遠離堪薩斯了。」〈Toto, I ‘ve got a feeling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當電影《阿凡達》領軍的上校對著陸戰隊說「你們已經不在堪薩斯了」其實帶著一絲絲調侃與致敬的味道。
史詩性的鉅片
與其說卡麥隆導演在劇本編寫這部分令人驚奇,倒不如說在拍攝的技術與呈現上有所突破。
3D技術對電影與遊戲來說稀鬆平常,例如日本的國民遊戲《太空戰士》,從一九八七年來迄今已經發行至第十三代,晚近使用大量的串場動畫與3D效果更是唯妙唯肖。不過當打造太空戰士遊戲的史克威爾公司,在兩千年拍了一部同名電影,許多影評認為用3D人物取代真人演出的時代來臨時,該片卻意外的叫好不叫座,甚至在財務上拖垮了史克威爾公司。
在拍攝完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鐵達尼》號後,導演卡麥隆反而擱置已經寫好劇本的《阿凡達》,等待能夠播放3D的影院數量產生經濟效應後,他才開始拍攝3D電影,而又因為3D動畫無法完全擬真,他發明了用演員身上黏滿了感應器與應用小型的攝影機拍攝運鏡。卡麥隆累積了《魔鬼終結者3》的人物設定經驗、也幫該片的電玩遊戲打造設定出遊戲世界的設定觀,卡麥隆對於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開始充滿信心。
科幻〈Science Fiction, Sci-Fic〉 與奇幻〈Fantasy〉電影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在天馬行空前,需要加入大量的科學設定,亦言之,建立在符合科學假設上的幻想。卡麥隆導演創造的不僅僅只是電影,而是存在於電影中的另外一個世界。在電影中,潘朵拉行星舉凡從大氣土壤、空氣成分密度、重力,甚至植物學的命名,生物族群溝通的語言等,在麥導聘請的植物學家、語言學家設定下,讓這部電影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隨著票房收入直逼《鐵達尼》號,麥導開始籌拍第二集,許多人開始樂觀地相信劇中的纳美語〈Na’vi〉有可能如同《星艦迷航記》的克林貢語一樣,變成科幻迷間下個人工發明語言。
也許你沒有聽過《星艦迷航記》系列、許獲你沒有看過彼得傑克森《魔戒》三部曲或是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但是《阿凡達》這部電影你卻不得不一看,因為如同《鐵達尼號》締造影史上的紀錄一般,《阿凡達》的驚奇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創意】阿凡達如何假戲真做?│動腦Brain
《阿凡達》現象
看完釋出的三分半鐘幾乎把電影的劇情給濃縮的預告片,有些人開始迫不急待評論《阿凡達》是個3D版本的《與狼共舞》,或是另外一個《寶嘉康蒂》,但走出戲院後,很少人會認為《阿》片的劇情會比上前兩部,或是比任何的3D電影表現差。足足兩個小時半的編劇的確讓人大呼過癮,有些朋友甚至為了3D特效特別跑去看了兩次。
不簡單的簡單故事
劇本設定在不久的未來,為了開發在潘朵拉星球一公斤數千萬美金的“難得素”〈Unobtainium〉,為了與潘朵拉星球上高大的的原住民交流,於是人類設計了一具混合了人類與潘朵拉行星原住民DNA,創造出來的生物器具「阿凡達」〈Avatar〉。隨著劇情急轉直下,土地與植物無形的連結遠比不上白花花的鈔票,急欲取得礦產的人類露出猙獰的面孔,扛起大砲機槍驅逐拿著弓箭與矛的納美人。而主角傑克與納美人更多的接觸,他的價值觀開始改變,加入了原住民的抗暴行列,高呼:「這是我們的土地!」〈This is our land!〉
有些美國人在看完電影後有感而發:「什麼時候白人才會停止在電影裡歧視原住民?」;有趣的是“歧視”「discriminate」一詞在英文中的原意帶有分辨、區分兩樣事物或是人,並不一定帶有負面輕視的意涵。比方說人的肉眼無法一眼分辨英文字母的O與阿拉伯數字的零、生物學上相近的物種被不同的特徵所區分、這個時候會用「discriminate」一詞。是晚近的人們濫用了這個字彙,兼以主觀的意識形態加諸在這個詞彙上,以致於每每使用這個詞都有負面的意涵。
當美國電影協會選出了百年來美國影史上最知名的一百句台詞,《綠野仙蹤》的主角陶勒斯,是一位打從出生從來沒有離開過生長小鎮的小女孩,在龍捲風平息後,對著狗說:「托托,我感覺好像已經遠離堪薩斯了。」〈Toto, I ‘ve got a feeling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當電影《阿凡達》領軍的上校對著陸戰隊說「你們已經不在堪薩斯了」其實帶著一絲絲調侃與致敬的味道。
史詩性的鉅片
與其說卡麥隆導演在劇本編寫這部分令人驚奇,倒不如說在拍攝的技術與呈現上有所突破。
3D技術對電影與遊戲來說稀鬆平常,例如日本的國民遊戲《太空戰士》,從一九八七年來迄今已經發行至第十三代,晚近使用大量的串場動畫與3D效果更是唯妙唯肖。不過當打造太空戰士遊戲的史克威爾公司,在兩千年拍了一部同名電影,許多影評認為用3D人物取代真人演出的時代來臨時,該片卻意外的叫好不叫座,甚至在財務上拖垮了史克威爾公司。
在拍攝完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鐵達尼》號後,導演卡麥隆反而擱置已經寫好劇本的《阿凡達》,等待能夠播放3D的影院數量產生經濟效應後,他才開始拍攝3D電影,而又因為3D動畫無法完全擬真,他發明了用演員身上黏滿了感應器與應用小型的攝影機拍攝運鏡。卡麥隆累積了《魔鬼終結者3》的人物設定經驗、也幫該片的電玩遊戲打造設定出遊戲世界的設定觀,卡麥隆對於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開始充滿信心。
科幻〈Science Fiction, Sci-Fic〉 與奇幻〈Fantasy〉電影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在天馬行空前,需要加入大量的科學設定,亦言之,建立在符合科學假設上的幻想。卡麥隆導演創造的不僅僅只是電影,而是存在於電影中的另外一個世界。在電影中,潘朵拉行星舉凡從大氣土壤、空氣成分密度、重力,甚至植物學的命名,生物族群溝通的語言等,在麥導聘請的植物學家、語言學家設定下,讓這部電影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隨著票房收入直逼《鐵達尼》號,麥導開始籌拍第二集,許多人開始樂觀地相信劇中的纳美語〈Na’vi〉有可能如同《星艦迷航記》的克林貢語一樣,變成科幻迷間下個人工發明語言。
也許你沒有聽過《星艦迷航記》系列、許獲你沒有看過彼得傑克森《魔戒》三部曲或是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但是《阿凡達》這部電影你卻不得不一看,因為如同《鐵達尼號》締造影史上的紀錄一般,《阿凡達》的驚奇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創意】阿凡達如何假戲真做?│動腦Brain
星期一, 1月 11, 2010
【翻譯】《並不危險的海峽》〈中〉
續前文,原文為 Not So Dire Straits ;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一月二月號
芬蘭化直接挑戰了主流現實主義派的對於冷戰的思維邏輯。因芬蘭對於蘇聯強權的讓步並不能滿足莫斯科亟欲擴張的胃口。即使有人反對芬蘭化理論,但也很難否定掉前芬蘭總統佳勒貢在冷戰結束時期有著積極的貢獻。舉例而言,在1969年,芬蘭做為兩大集團的開會地點並且簽署了一份對於人權及自由達成共識的文件:《赫爾辛基協議》〈the Helsinki accords〉
冷戰歷史學家,如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認為赫爾辛基進程對於削弱蘇聯的道德權威上十分關鍵,而許多學者則辯稱此舉在1980年代中葉啟發了戈巴契夫的意識形態轉變。此外,芬蘭與莫斯科間特殊的對話關係也使得莫斯科第一次裁減核子武器談判、北極天然資源開發協商得以成行。這兩次會議對於增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集團的關係而言是個成功的樣板。儘管「芬蘭化」通常帶著負面的意涵,但卻不必完全是貶抑之詞。
台灣與1940年代晚期的芬蘭有些許特徵類似。面積很小但是在國內擁有主權,與鄰國的超級強權有著文化與歷史上的聯繫。強烈的獨立意圖需要遷就於強權國家重要利益。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民與領袖將眼光放在集體的安全而不是提升衝突。此舉可以幫助我們在全球政治中解決最需要擔憂的趨向:不斷升高的中美競爭與對抗。
但這個類比並非完美無懈可擊的。儘管有些人會質疑北約會站在芬蘭一方抵擋蘇聯的侵略,但美國今日所保障台灣的安全,相較冷戰時期保衛芬蘭而言十分明確。而中國為數1000枚、甚至數量更多瞄準台灣的導彈,比起蘇聯曾駐紮在武克希河〈Vuoksi River〉畔的軍隊是再直接而不過的威脅。但大致而言,中台兩方相同的想法促成的第二次低盪和解可以比擬為芬蘭與蘇聯在冷戰期間的低盪和解。雖然言之過早,但是台北政府正無可避免的朝向芬蘭化的方向。
在這套劇本中,台灣大概會重新定為中立性的角色,而不是成為美國的戰略夥伴。藉此減輕北京政府的疑慮,懼怕台灣將成為中國區域性軍事與商業發展的阻礙。一旦台灣成為中立性的角色,也不再成為削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桎梏。而回報的是北京去除武力威脅,允許台灣參與國際性組織,並且給與這個島更多有利的經濟與社會福利。
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管蕭美琴,形容在台灣的對中國政策改變為“取代以往與美國假設性的非正式同盟關係,正以一個戰略性的前景,與中國的影響力同進。”儘管蕭美琴與其他民進黨黨員一樣害怕改變,但對這樣的改變採取保留的態度並非無所根據。
手法亦或是結果?
檢視中國對於台灣政策的轉變有兩種看法。普遍的看法認為北京長久以來為民族主義所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要收復台灣的想法則是明顯的來自於國恥,與國家的短處被揭發。根據這個論點,中國共產黨亟欲逼迫台灣就範〈reincorporate〉,以避開國內民族主義的反撲與被質疑統治權正當性的危機。從這個觀點出發,台灣是個被併吞的結果,第二次低盪和解只不過是個迂迴地以武逼統的手戰略性改變:在北京的絲製低盪手套下藏著民族主義的鐵拳。
近幾年來,許多西方的分析家放棄使用民族主義的角度詮釋對於台灣的政策,並且傾向使用地緣戰略的角度解釋。失去而不可復得的領土在中華人民共合國上多的是,中國對於那些領土毫不眷戀〈包括與蘇俄、印度邊境地區還有在蒙古與韓國控制下的幾個小島〉。然而台灣在地理上優渥的地位,代表了對於中國潛在性的戰略威脅。它可以成為外國軍事部隊進犯中國的基地,即使在承平時期,也可以限制北京研發投射海軍武力,並確保外國勢力在東亞的航行的安全。
由此觀之,北京的核心目標在於台灣其快捷的離島優越性,尤其在2009年,當五艘中國船隻跟蹤一艘航行於中國潛艇基地附近的美國海軍船隻此事件即可映證。如果台灣不足以自我防禦、具有中立國的地位,沒有與中國大陸有緊密的政經關係,則台灣代表的是配滿了先進美國武器的美軍戰略性同盟。北京經常改變對台灣的定位。從毛澤東的時代開始向中間理性路線修正,從“解放”到“和平統一”,從“一個中國”到“反對台獨”,這顯示出了台灣戰略地位現狀的重視,而並非其對中國明確的政治關係。這個解釋說明了北京政府無意佔據或統治台灣;而是想要在世界強權中增加影響力,而同時希望台灣是個中立的國家,而不是代理權政府。用這個看法來解釋,台灣的芬蘭化並非是一個結局而是種手段,第二次低盪和解是個達到這個戰略性目標的一種手法。
中國最近的表現證實了這個看法;北京允許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決定,冷靜地理解了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多發聲的機會,並讓台灣更不依賴美國。而這好符合中國己身的國家利益。此舉也給北京一個機會展現出中國掌控下的亞洲也可以維持和平、繁榮甚至民主。威斯康辛大學史提芬角分校的中國籍教授王建偉〈音譯,Jianwei Wang〉也提出他的看法:「北京政府視處理台灣問題及海峽兩岸關係為和平崛起、置身國際事務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單純的影響國家榮耀的單一議題而已。」
最近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了這個爭議的可信度。在2004年, Horizon 研究機構針對中國大陸國民的民調顯示大陸並不特別用民族主義收復台灣。只有一成五的人想要立即採取軍事行動,而五成八的人認為政府應該揚棄使用武力而以經濟整合取而代之。在2008年的一場演講中,胡錦濤定位兩岸關係所面臨的問題在於敵對狀態而非政治上的分離,並且推翻了先前北京的看法。隨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聲明也揭露了對台灣地緣戰略上,而並非誇張的民族主義急統。
綏靖主義者
1995年,第一次低盪和解結束。台灣學者,同時也是國民黨的顧問嚴震生,在台灣政治期刊《問題與研究》上詳盡的敘述了台灣芬蘭化的邏輯。藉著北京的同意尋求更多國際的聲音,保持不要威脅中國的外交政策,並且選擇讓北京信任的領導人。嚴震生辯駁,如果不要在中國的門戶上挑戰正在這個崛起中的超級強權,台灣可以在保護內部自治與經濟繁榮上達成更多。此外,長遠來看,只有在中國的民主化後,台灣才有可能得到真實的獨立,而台灣應該儘量避免挑起軍事與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嚴震生引用雅典人修昔的底斯的著作《米洛斯人的對話錄》“既被賦予保護國家未來存續的重責”嚴震生說,“一個文明的國家應該考量內部現實並自我調適策略”。十年後嚴震生的前衛觀點才成為顯學,而今天已經得到廣泛的支持。
馬英九從他上任以來,追求“關係正常化”已經贏取了台灣人廣泛的支持。所反映出的是自蔣毛時期,台美的戰略思維,認定使用的武力手段解決台海問題,已不符合今日台灣的需求。如同芬蘭,一個小小的國家,卻是使用非武力手段解決冷戰的先驅。台灣在亞洲即將發生的美中冷戰關係中也可以扮演芬蘭的角色。
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的威脅是因為中國內部的政治並不開明,沒有良法節制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台灣芬蘭化的角色將遠助於幫助中國的自由化,而官員也能夠比現在更能跨越海峽。重量級的中國自由派,如中國社科院的張寶樹,認為中國大陸應該汲取台灣政治發展的經驗。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博士盛立軍也這樣寫道:“隨著台灣的政權遞嬗,北京遲早會得要改善其治理之道〈包括民主、人權與反貪腐〉”台北的民主經驗提供了北京許多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先前是獨裁的國民黨在2008年重回執政,顯示出即使中國民主化,另外一個黨上台後,中國共產黨仍有可能會再次執政。
趕上台灣的想法,會對中國自由改革推波助瀾〈中國人已熱切吸收台灣的流行文化與生意模式〉在某些層面來說,處理兩岸關係非理性的一面,也符合台灣選民對透明度與可靠性的期待。有些人稱之為綏靖主義,但如果台灣使用綏靖主義合緩中國、使崛起的中國民主化,也值得一試。
推銷芬蘭化
台灣的持續朝向芬蘭化與否,端視馬英九是否能夠向台灣人民展現出這個政策的具體成效。馬英九應獲取國際上更多贊同台灣的聲音〈舉例而言,得到永久的世衛觀察員法理地位〉、能獨立交涉免稅協定,並且確保能移除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導彈。最好能夠與中國達成和平協議,除非台灣被侵略或是法理上台獨,讓中國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如果達成以上的協定,就如同1948年蘇聯芬蘭條約一樣,緩和了大國國家安全上的顧慮,而確保了小國的自治。另外一個潛在的好處是台灣將與北京政府簽訂免稅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台灣目前在中國市場面臨危機,且在中國供應鏈中缺乏競爭,乃因為東協與中國的免稅協議。
馬英九同時也要向台灣的選民保證他們不會失去政治上的自由。在台灣,有足夠的理由與看法認為掉入中國整合的陷阱中將會損害台灣的民主與內部主權。〈同時,北京害怕隨著台灣參加國際性組織增多,會擴張台灣外部的主權〉威士康辛大學研究中國人民共產黨戰略觀點的王先生,預言馬英九最終會理解到統一是長期目標的選項,並且會縮小台灣軍購的規模。王先生在解讀芬蘭化對於台灣而言需要付出代價這點上正確。特別是在類比芬蘭這點上,台北政府需要在島上約束反對共黨的抗議活動,並且與美國軍方保持距離。
〈待續〉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一月二月號
芬蘭化直接挑戰了主流現實主義派的對於冷戰的思維邏輯。因芬蘭對於蘇聯強權的讓步並不能滿足莫斯科亟欲擴張的胃口。即使有人反對芬蘭化理論,但也很難否定掉前芬蘭總統佳勒貢在冷戰結束時期有著積極的貢獻。舉例而言,在1969年,芬蘭做為兩大集團的開會地點並且簽署了一份對於人權及自由達成共識的文件:《赫爾辛基協議》〈the Helsinki accords〉
冷戰歷史學家,如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認為赫爾辛基進程對於削弱蘇聯的道德權威上十分關鍵,而許多學者則辯稱此舉在1980年代中葉啟發了戈巴契夫的意識形態轉變。此外,芬蘭與莫斯科間特殊的對話關係也使得莫斯科第一次裁減核子武器談判、北極天然資源開發協商得以成行。這兩次會議對於增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集團的關係而言是個成功的樣板。儘管「芬蘭化」通常帶著負面的意涵,但卻不必完全是貶抑之詞。
台灣與1940年代晚期的芬蘭有些許特徵類似。面積很小但是在國內擁有主權,與鄰國的超級強權有著文化與歷史上的聯繫。強烈的獨立意圖需要遷就於強權國家重要利益。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民與領袖將眼光放在集體的安全而不是提升衝突。此舉可以幫助我們在全球政治中解決最需要擔憂的趨向:不斷升高的中美競爭與對抗。
但這個類比並非完美無懈可擊的。儘管有些人會質疑北約會站在芬蘭一方抵擋蘇聯的侵略,但美國今日所保障台灣的安全,相較冷戰時期保衛芬蘭而言十分明確。而中國為數1000枚、甚至數量更多瞄準台灣的導彈,比起蘇聯曾駐紮在武克希河〈Vuoksi River〉畔的軍隊是再直接而不過的威脅。但大致而言,中台兩方相同的想法促成的第二次低盪和解可以比擬為芬蘭與蘇聯在冷戰期間的低盪和解。雖然言之過早,但是台北政府正無可避免的朝向芬蘭化的方向。
在這套劇本中,台灣大概會重新定為中立性的角色,而不是成為美國的戰略夥伴。藉此減輕北京政府的疑慮,懼怕台灣將成為中國區域性軍事與商業發展的阻礙。一旦台灣成為中立性的角色,也不再成為削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桎梏。而回報的是北京去除武力威脅,允許台灣參與國際性組織,並且給與這個島更多有利的經濟與社會福利。
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管蕭美琴,形容在台灣的對中國政策改變為“取代以往與美國假設性的非正式同盟關係,正以一個戰略性的前景,與中國的影響力同進。”儘管蕭美琴與其他民進黨黨員一樣害怕改變,但對這樣的改變採取保留的態度並非無所根據。
手法亦或是結果?
檢視中國對於台灣政策的轉變有兩種看法。普遍的看法認為北京長久以來為民族主義所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要收復台灣的想法則是明顯的來自於國恥,與國家的短處被揭發。根據這個論點,中國共產黨亟欲逼迫台灣就範〈reincorporate〉,以避開國內民族主義的反撲與被質疑統治權正當性的危機。從這個觀點出發,台灣是個被併吞的結果,第二次低盪和解只不過是個迂迴地以武逼統的手戰略性改變:在北京的絲製低盪手套下藏著民族主義的鐵拳。
近幾年來,許多西方的分析家放棄使用民族主義的角度詮釋對於台灣的政策,並且傾向使用地緣戰略的角度解釋。失去而不可復得的領土在中華人民共合國上多的是,中國對於那些領土毫不眷戀〈包括與蘇俄、印度邊境地區還有在蒙古與韓國控制下的幾個小島〉。然而台灣在地理上優渥的地位,代表了對於中國潛在性的戰略威脅。它可以成為外國軍事部隊進犯中國的基地,即使在承平時期,也可以限制北京研發投射海軍武力,並確保外國勢力在東亞的航行的安全。
由此觀之,北京的核心目標在於台灣其快捷的離島優越性,尤其在2009年,當五艘中國船隻跟蹤一艘航行於中國潛艇基地附近的美國海軍船隻此事件即可映證。如果台灣不足以自我防禦、具有中立國的地位,沒有與中國大陸有緊密的政經關係,則台灣代表的是配滿了先進美國武器的美軍戰略性同盟。北京經常改變對台灣的定位。從毛澤東的時代開始向中間理性路線修正,從“解放”到“和平統一”,從“一個中國”到“反對台獨”,這顯示出了台灣戰略地位現狀的重視,而並非其對中國明確的政治關係。這個解釋說明了北京政府無意佔據或統治台灣;而是想要在世界強權中增加影響力,而同時希望台灣是個中立的國家,而不是代理權政府。用這個看法來解釋,台灣的芬蘭化並非是一個結局而是種手段,第二次低盪和解是個達到這個戰略性目標的一種手法。
中國最近的表現證實了這個看法;北京允許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決定,冷靜地理解了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多發聲的機會,並讓台灣更不依賴美國。而這好符合中國己身的國家利益。此舉也給北京一個機會展現出中國掌控下的亞洲也可以維持和平、繁榮甚至民主。威斯康辛大學史提芬角分校的中國籍教授王建偉〈音譯,Jianwei Wang〉也提出他的看法:「北京政府視處理台灣問題及海峽兩岸關係為和平崛起、置身國際事務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單純的影響國家榮耀的單一議題而已。」
最近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了這個爭議的可信度。在2004年, Horizon 研究機構針對中國大陸國民的民調顯示大陸並不特別用民族主義收復台灣。只有一成五的人想要立即採取軍事行動,而五成八的人認為政府應該揚棄使用武力而以經濟整合取而代之。在2008年的一場演講中,胡錦濤定位兩岸關係所面臨的問題在於敵對狀態而非政治上的分離,並且推翻了先前北京的看法。隨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聲明也揭露了對台灣地緣戰略上,而並非誇張的民族主義急統。
綏靖主義者
1995年,第一次低盪和解結束。台灣學者,同時也是國民黨的顧問嚴震生,在台灣政治期刊《問題與研究》上詳盡的敘述了台灣芬蘭化的邏輯。藉著北京的同意尋求更多國際的聲音,保持不要威脅中國的外交政策,並且選擇讓北京信任的領導人。嚴震生辯駁,如果不要在中國的門戶上挑戰正在這個崛起中的超級強權,台灣可以在保護內部自治與經濟繁榮上達成更多。此外,長遠來看,只有在中國的民主化後,台灣才有可能得到真實的獨立,而台灣應該儘量避免挑起軍事與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嚴震生引用雅典人修昔的底斯的著作《米洛斯人的對話錄》“既被賦予保護國家未來存續的重責”嚴震生說,“一個文明的國家應該考量內部現實並自我調適策略”。十年後嚴震生的前衛觀點才成為顯學,而今天已經得到廣泛的支持。
馬英九從他上任以來,追求“關係正常化”已經贏取了台灣人廣泛的支持。所反映出的是自蔣毛時期,台美的戰略思維,認定使用的武力手段解決台海問題,已不符合今日台灣的需求。如同芬蘭,一個小小的國家,卻是使用非武力手段解決冷戰的先驅。台灣在亞洲即將發生的美中冷戰關係中也可以扮演芬蘭的角色。
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的威脅是因為中國內部的政治並不開明,沒有良法節制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台灣芬蘭化的角色將遠助於幫助中國的自由化,而官員也能夠比現在更能跨越海峽。重量級的中國自由派,如中國社科院的張寶樹,認為中國大陸應該汲取台灣政治發展的經驗。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博士盛立軍也這樣寫道:“隨著台灣的政權遞嬗,北京遲早會得要改善其治理之道〈包括民主、人權與反貪腐〉”台北的民主經驗提供了北京許多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先前是獨裁的國民黨在2008年重回執政,顯示出即使中國民主化,另外一個黨上台後,中國共產黨仍有可能會再次執政。
趕上台灣的想法,會對中國自由改革推波助瀾〈中國人已熱切吸收台灣的流行文化與生意模式〉在某些層面來說,處理兩岸關係非理性的一面,也符合台灣選民對透明度與可靠性的期待。有些人稱之為綏靖主義,但如果台灣使用綏靖主義合緩中國、使崛起的中國民主化,也值得一試。
推銷芬蘭化
台灣的持續朝向芬蘭化與否,端視馬英九是否能夠向台灣人民展現出這個政策的具體成效。馬英九應獲取國際上更多贊同台灣的聲音〈舉例而言,得到永久的世衛觀察員法理地位〉、能獨立交涉免稅協定,並且確保能移除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導彈。最好能夠與中國達成和平協議,除非台灣被侵略或是法理上台獨,讓中國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如果達成以上的協定,就如同1948年蘇聯芬蘭條約一樣,緩和了大國國家安全上的顧慮,而確保了小國的自治。另外一個潛在的好處是台灣將與北京政府簽訂免稅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台灣目前在中國市場面臨危機,且在中國供應鏈中缺乏競爭,乃因為東協與中國的免稅協議。
馬英九同時也要向台灣的選民保證他們不會失去政治上的自由。在台灣,有足夠的理由與看法認為掉入中國整合的陷阱中將會損害台灣的民主與內部主權。〈同時,北京害怕隨著台灣參加國際性組織增多,會擴張台灣外部的主權〉威士康辛大學研究中國人民共產黨戰略觀點的王先生,預言馬英九最終會理解到統一是長期目標的選項,並且會縮小台灣軍購的規模。王先生在解讀芬蘭化對於台灣而言需要付出代價這點上正確。特別是在類比芬蘭這點上,台北政府需要在島上約束反對共黨的抗議活動,並且與美國軍方保持距離。
〈待續〉
星期六, 1月 09, 2010
【翻譯】《並不危險的海峽》〈上〉
論臺灣芬蘭化對美國國家安全上的助益
檔案來源:Evil Capitalism Heroes
經濟帝國右元帥的喃喃自語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10 一月號/二月號
作者季禮(Bruce Gilley)是波特蘭大學馬克歐哈特佛大眾管理學院政治科學系副教授,並且是《統治權:國家如何贏得與失去合法性》一書的作者
自從2005年以降,台灣與中國已經邁入緊密的政經合作,並促使了主張兩岸和解的政治家馬英九在2008年的當選。雙方關係的加強是美國自1979年華府與北京建交,並與台北保持緊密合作以來,在海峽之間的美中台關係所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許多方面來說,目前的融冰符合台北的利益。但也同時讓北京在台灣的勢力日益膨脹。當在台灣與中國建立緊密關係的共識日益明確時,兩岸融冰的確讓美國極為模糊的策略打上問號,一方面要確保台灣的利益〈讓它維持自治〉,並且要確保美國本身的利益〈對中國的擴張保持戒心〉,華府現在面臨了天人交戰:應該持續訴諸戰略性現實主義手段,把台灣拿來做為平衡中國崛起武力的籌碼,或是較開明而且符合邏輯地促進中台兩岸間更緊密的經貿與社經交流?
兩度低盪和解的故事
在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台灣與中國大陸變成兩個獨立的政權,分別由蔣介石所領導、敗退的國民黨。還有毛澤東所率領勝利的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以來,蔣與毛互稱擁有對方領土,宣稱擁有整個中國。漸漸地,幾乎所有國際社會接受北京政府宣稱擁有台灣的主權,並且接受台灣在中國外交關係中的特殊地位。1972年,當美國總統尼克森拜訪中國,聯合國六成九的席次已經為了與中國示好,而與台灣斷交。
而美國,因為華府與國民黨歷史上的關係,非常慢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僅僅「認知」北京的對臺宣言〈譯註〉。當中的歷史可追朔至韓戰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摩擦與嫌隙。台灣所扮演橫跨西太平洋海與空中航線的戰略性地位,更顯其額外的重要性。但1979年時,即使華府也承認了北京政權。同年,美國制定了台灣關係法,以確保與這個島持續性的法律、商業、以及事實上〈de facto〉的外交關係。在最後一刻,共和黨參議員們,與幾位民主黨議員擔心卡特總統棄台灣安全於不顧,於是立法修改允諾銷售給台北當局武器,並且給了一個較為廣泛的美國承諾:「反對利用武力或其他強迫的手段」對抗這塊島嶼。
〈譯註〉外交上的法律用語有「理解」understand,「認知」acknowledge,「接受」accept,等三種不同程度的用法。
隨著蔣毛的去世,雙方的敵對關係逐漸消退。加上北京在1970年代開始重心轉移至國內一連串經濟上的發展,使得這些軍事承諾在1980年代看起來有些過時。北京政府結束了對台灣島嶼從中國沿岸的砲擊,並且歡迎台灣「同胞」到大陸觀光、投資、家庭團圓。在台灣出生的總統,李登輝,在1988年執政,並無意「反攻大陸」,而且贊成雙方的交流。在1993年,雙方政府的代表團在新加坡展開第一次的直接對話。
當1995年美國發給李登輝拜訪康乃爾大學簽證時,「第一次低盪和解」突如其來的結束。中國,正值國內領導權轉移時,加強對台灣定位歸屬。美中台三方沒有經過實戰的將軍們都出書預言戰爭一觸及發。北京政府視發給李登輝的簽證的行為,背棄了美國於早期拒絕與台灣領導人建立任何官方關係的承諾。台灣的民主化以及可能傾向獨立的立場也是引起輿論壓力之一。於是北京在1995年及1996年間在台灣海峽間發射飛彈回應。華府也派遣航空母艦與配有雷達的軍艦到這塊區域。北京最大的恐懼在2000年成真了,當台灣公民選出了陳水扁為他們的總統,現在的反對黨--民進黨的陳水扁,當時承諾要追求台灣從中國事實上獨立的正式認可。結果,海峽兩岸的關係在1995年到2005年間戲劇性地惡化,導致美中台三方再次地準備開戰。
「第二次關係急凍」所帶來的傷害使得三方開始嚴肅地重新思考戰略。北京政府擔心對台侵略性的姿態對其亞洲的鄰國帶來威脅,台北政府則開始重新評估其象徵性的國家承認所得到的價值,華府則開始質疑對日益棘手的台灣無限制的承諾,即使沒有摧毀也會傷害到更為重要的與中國的關係。隨著小布希總統第一任期的結束,華府已經變成了台北政府評量獨立的最大的關卡。
兩岸關係的「第二次低盪和解」開始於2005年中國總理胡錦濤輕描淡寫的和平統一訴求。北京政府著眼於區域與國際性影響力的大戰略思考。同樣地,台灣不再視意識形態為要務,並轉為低調的務實手腕處理政治。馬英九在2008年的當選象徵了台灣類似期盼的復甦。馬英九承諾「不統、不獨、不武」,幾個月內,快速而史無前例地,雙方政府代表召開了每半年一次談判,並且簽訂了超過24項前所未聞的協議。雖然這些都牽涉到經濟議題,但也有政治上的意涵。大陸客來台灣的數量,包括那些台灣長期重兵屯駐的島嶼,每天達到3000人之譜。中國也送出了留學生來台灣,兩岸開始每週270班次的直航。過去限制經濟整合的政治恐懼在兩岸突然雲消霧散,台北與北京雙方政府開始提到經貿關係上「完全正常化」。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所預期評估應當屹立不搖的國家利益原則,則是變得不再固定而難以預期〈flux〉。
第二次低盪和解也包括了明確的政治條件交換。中國先前已經允許了台灣參加只有重於經濟議題上的國際組織,如亞洲發展銀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還有世界貿易組織〈WTO〉。在2009年,中國允許台灣以觀察員的身分參加在日內瓦舉辦年會的世界衛生組織。兩邊開始協議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民航組織、商用運輸、氣象、還有氣候改變等議題。
中台雙方同時默示了「外交休兵」。北京停止了挖台灣逐漸變少的23個邦交國,在2009,台北也首次停止了過去長達17年來申請加入聯合國的請求。當馬英九在2009年七月再次當選國民黨主席時,胡錦濤宣布了將要建立「雙方在政治上的互信機制」。隨著政治關係上的加溫,台灣官員,包括民進黨幾位頭號人物,如高雄市長陳菊,開始定期造訪中國。
儘管兩岸的領袖任期都只到2012,有些跡象顯示第二次海峽兩岸的低盪和解會持續下去。胡錦濤的指定接班人,是以倡議兩岸交流聞名的習近平。馬英九,同時從莫拉克颱風在2009年八月所帶來的政治傷害中回覆。只要民進黨內部分裂,極端反對與中共和解與有限度和解兩派無法合作,那馬英九很有可能會連任。
台灣與中國現在發展的關係已經超越一些主宰兩岸關係超過數十年人的假設與臆測。鑒於先前他們視兩岸關係為軍事上的不合,今日雙方則懷著國家安全的角度,在高度接觸與互相信賴,並且降低武力威嚇的前提下交往。雙方的經濟議題,同時間,已經從民族主義式的經貿保護主義,取代為全球整合與競爭。這代表了台灣與中國間政治關係決定性的改變。
從赫爾辛基到台北
為了理解台北與北京的關係演變,必須要了解在政治科學研究領域中,「芬蘭化」理論與實踐。這個專有名詞來自於芬蘭在1948年與蘇聯簽訂的一項協定,赫爾辛基政府同意不參與挑戰莫斯科的同盟一方,也不會被當作是任何國家侵犯蘇聯利益的基地。得到的回報是:克里姆宮同意維持芬蘭的自治並且尊重芬蘭的自由體系。因此,從1956年到1981年的這段期間,在總統烏勒核‧佳勒貢〈Urho Kekkonen〉的領導之下,芬蘭在美蘇事務上採取綏靖主義與保持中立,並且限制國內輿論對於蘇聯的批評。這個政策在當時獲得廣泛的支持〈儘管在芬蘭之後對其是非功過有些爭議〉。佳勒貢在美國政治光譜也贏得一片好評。特別是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如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形容芬蘭領袖為「沉著而且堅毅不拔」。
以其他學者的意見為基礎,丹麥政治研究學者漢斯‧摩漢森〈Hans Mouritzen〉在1988年提出了一個芬蘭化的概念,又名為「適應性政治」。摩漢森強調,芬蘭化政權與“代理人政權”或傀儡政權所關鍵性不同的是,芬蘭化的國家為了維持國內其重要的獨立元素,會對其強大的鄰國做出若干的讓步,而這些出於自願的選擇是後者無法做到的。與傀儡政權不同的是,一個芬蘭化的國家計算長期利益並且對這些強大的國家做出戰略性的妥協。這些讓步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地緣性質相近,從這些強權來的心理層面上的恫嚇、以及兩邊文化上的近似。因為如此的靠近,強大的國家只要若有似無地威脅恫嚇,而不需要大動干戈秀出軍事武力,便可改變弱小鄰國的政策。同時,弱小的一方認為自己是“積極並且遵循著若干原則的中立”而並非默許懦夫的行為。這是在弱勢一方國內合理化若干政策改變時,所呈現顯著的差異性。
〈待續〉
檔案來源:Evil Capitalism Heroes
經濟帝國右元帥的喃喃自語
刊載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10 一月號/二月號
作者季禮(Bruce Gilley)是波特蘭大學馬克歐哈特佛大眾管理學院政治科學系副教授,並且是《統治權:國家如何贏得與失去合法性》一書的作者
自從2005年以降,台灣與中國已經邁入緊密的政經合作,並促使了主張兩岸和解的政治家馬英九在2008年的當選。雙方關係的加強是美國自1979年華府與北京建交,並與台北保持緊密合作以來,在海峽之間的美中台關係所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許多方面來說,目前的融冰符合台北的利益。但也同時讓北京在台灣的勢力日益膨脹。當在台灣與中國建立緊密關係的共識日益明確時,兩岸融冰的確讓美國極為模糊的策略打上問號,一方面要確保台灣的利益〈讓它維持自治〉,並且要確保美國本身的利益〈對中國的擴張保持戒心〉,華府現在面臨了天人交戰:應該持續訴諸戰略性現實主義手段,把台灣拿來做為平衡中國崛起武力的籌碼,或是較開明而且符合邏輯地促進中台兩岸間更緊密的經貿與社經交流?
兩度低盪和解的故事
在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台灣與中國大陸變成兩個獨立的政權,分別由蔣介石所領導、敗退的國民黨。還有毛澤東所率領勝利的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以來,蔣與毛互稱擁有對方領土,宣稱擁有整個中國。漸漸地,幾乎所有國際社會接受北京政府宣稱擁有台灣的主權,並且接受台灣在中國外交關係中的特殊地位。1972年,當美國總統尼克森拜訪中國,聯合國六成九的席次已經為了與中國示好,而與台灣斷交。
而美國,因為華府與國民黨歷史上的關係,非常慢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僅僅「認知」北京的對臺宣言〈譯註〉。當中的歷史可追朔至韓戰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摩擦與嫌隙。台灣所扮演橫跨西太平洋海與空中航線的戰略性地位,更顯其額外的重要性。但1979年時,即使華府也承認了北京政權。同年,美國制定了台灣關係法,以確保與這個島持續性的法律、商業、以及事實上〈de facto〉的外交關係。在最後一刻,共和黨參議員們,與幾位民主黨議員擔心卡特總統棄台灣安全於不顧,於是立法修改允諾銷售給台北當局武器,並且給了一個較為廣泛的美國承諾:「反對利用武力或其他強迫的手段」對抗這塊島嶼。
〈譯註〉外交上的法律用語有「理解」understand,「認知」acknowledge,「接受」accept,等三種不同程度的用法。
隨著蔣毛的去世,雙方的敵對關係逐漸消退。加上北京在1970年代開始重心轉移至國內一連串經濟上的發展,使得這些軍事承諾在1980年代看起來有些過時。北京政府結束了對台灣島嶼從中國沿岸的砲擊,並且歡迎台灣「同胞」到大陸觀光、投資、家庭團圓。在台灣出生的總統,李登輝,在1988年執政,並無意「反攻大陸」,而且贊成雙方的交流。在1993年,雙方政府的代表團在新加坡展開第一次的直接對話。
當1995年美國發給李登輝拜訪康乃爾大學簽證時,「第一次低盪和解」突如其來的結束。中國,正值國內領導權轉移時,加強對台灣定位歸屬。美中台三方沒有經過實戰的將軍們都出書預言戰爭一觸及發。北京政府視發給李登輝的簽證的行為,背棄了美國於早期拒絕與台灣領導人建立任何官方關係的承諾。台灣的民主化以及可能傾向獨立的立場也是引起輿論壓力之一。於是北京在1995年及1996年間在台灣海峽間發射飛彈回應。華府也派遣航空母艦與配有雷達的軍艦到這塊區域。北京最大的恐懼在2000年成真了,當台灣公民選出了陳水扁為他們的總統,現在的反對黨--民進黨的陳水扁,當時承諾要追求台灣從中國事實上獨立的正式認可。結果,海峽兩岸的關係在1995年到2005年間戲劇性地惡化,導致美中台三方再次地準備開戰。
「第二次關係急凍」所帶來的傷害使得三方開始嚴肅地重新思考戰略。北京政府擔心對台侵略性的姿態對其亞洲的鄰國帶來威脅,台北政府則開始重新評估其象徵性的國家承認所得到的價值,華府則開始質疑對日益棘手的台灣無限制的承諾,即使沒有摧毀也會傷害到更為重要的與中國的關係。隨著小布希總統第一任期的結束,華府已經變成了台北政府評量獨立的最大的關卡。
兩岸關係的「第二次低盪和解」開始於2005年中國總理胡錦濤輕描淡寫的和平統一訴求。北京政府著眼於區域與國際性影響力的大戰略思考。同樣地,台灣不再視意識形態為要務,並轉為低調的務實手腕處理政治。馬英九在2008年的當選象徵了台灣類似期盼的復甦。馬英九承諾「不統、不獨、不武」,幾個月內,快速而史無前例地,雙方政府代表召開了每半年一次談判,並且簽訂了超過24項前所未聞的協議。雖然這些都牽涉到經濟議題,但也有政治上的意涵。大陸客來台灣的數量,包括那些台灣長期重兵屯駐的島嶼,每天達到3000人之譜。中國也送出了留學生來台灣,兩岸開始每週270班次的直航。過去限制經濟整合的政治恐懼在兩岸突然雲消霧散,台北與北京雙方政府開始提到經貿關係上「完全正常化」。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所預期評估應當屹立不搖的國家利益原則,則是變得不再固定而難以預期〈flux〉。
第二次低盪和解也包括了明確的政治條件交換。中國先前已經允許了台灣參加只有重於經濟議題上的國際組織,如亞洲發展銀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還有世界貿易組織〈WTO〉。在2009年,中國允許台灣以觀察員的身分參加在日內瓦舉辦年會的世界衛生組織。兩邊開始協議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民航組織、商用運輸、氣象、還有氣候改變等議題。
中台雙方同時默示了「外交休兵」。北京停止了挖台灣逐漸變少的23個邦交國,在2009,台北也首次停止了過去長達17年來申請加入聯合國的請求。當馬英九在2009年七月再次當選國民黨主席時,胡錦濤宣布了將要建立「雙方在政治上的互信機制」。隨著政治關係上的加溫,台灣官員,包括民進黨幾位頭號人物,如高雄市長陳菊,開始定期造訪中國。
儘管兩岸的領袖任期都只到2012,有些跡象顯示第二次海峽兩岸的低盪和解會持續下去。胡錦濤的指定接班人,是以倡議兩岸交流聞名的習近平。馬英九,同時從莫拉克颱風在2009年八月所帶來的政治傷害中回覆。只要民進黨內部分裂,極端反對與中共和解與有限度和解兩派無法合作,那馬英九很有可能會連任。
台灣與中國現在發展的關係已經超越一些主宰兩岸關係超過數十年人的假設與臆測。鑒於先前他們視兩岸關係為軍事上的不合,今日雙方則懷著國家安全的角度,在高度接觸與互相信賴,並且降低武力威嚇的前提下交往。雙方的經濟議題,同時間,已經從民族主義式的經貿保護主義,取代為全球整合與競爭。這代表了台灣與中國間政治關係決定性的改變。
從赫爾辛基到台北
為了理解台北與北京的關係演變,必須要了解在政治科學研究領域中,「芬蘭化」理論與實踐。這個專有名詞來自於芬蘭在1948年與蘇聯簽訂的一項協定,赫爾辛基政府同意不參與挑戰莫斯科的同盟一方,也不會被當作是任何國家侵犯蘇聯利益的基地。得到的回報是:克里姆宮同意維持芬蘭的自治並且尊重芬蘭的自由體系。因此,從1956年到1981年的這段期間,在總統烏勒核‧佳勒貢〈Urho Kekkonen〉的領導之下,芬蘭在美蘇事務上採取綏靖主義與保持中立,並且限制國內輿論對於蘇聯的批評。這個政策在當時獲得廣泛的支持〈儘管在芬蘭之後對其是非功過有些爭議〉。佳勒貢在美國政治光譜也贏得一片好評。特別是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如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形容芬蘭領袖為「沉著而且堅毅不拔」。
以其他學者的意見為基礎,丹麥政治研究學者漢斯‧摩漢森〈Hans Mouritzen〉在1988年提出了一個芬蘭化的概念,又名為「適應性政治」。摩漢森強調,芬蘭化政權與“代理人政權”或傀儡政權所關鍵性不同的是,芬蘭化的國家為了維持國內其重要的獨立元素,會對其強大的鄰國做出若干的讓步,而這些出於自願的選擇是後者無法做到的。與傀儡政權不同的是,一個芬蘭化的國家計算長期利益並且對這些強大的國家做出戰略性的妥協。這些讓步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地緣性質相近,從這些強權來的心理層面上的恫嚇、以及兩邊文化上的近似。因為如此的靠近,強大的國家只要若有似無地威脅恫嚇,而不需要大動干戈秀出軍事武力,便可改變弱小鄰國的政策。同時,弱小的一方認為自己是“積極並且遵循著若干原則的中立”而並非默許懦夫的行為。這是在弱勢一方國內合理化若干政策改變時,所呈現顯著的差異性。
〈待續〉
【串聯】受虐的狗兒需要你!
98年11月10日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從繁殖場業主手中救下了數以百計的受虐狗,殘忍的繁殖場,將銷售較差的犬種,一率斷水斷食,活活餓死……死掉後全都拖出來,小一點的就打包丟在水溝裡,大一點的就隨手將牠棄置在狗場的一角,任其腐爛….
已經死亡發臭的狗屍體
許多籠子裡的狗狗就連這樣的餿水都沒得吃
為什麼會有棉花在籠子裡呢?走近一看才驚覺這是一具只剩皮毛及不成形的屍體...
柯基、狼犬、梗犬全都擠在一起。
●詳見原文【狗間煉獄.凌遲處死】
目前救援行動後已使狗兒重獲自由,其中七成的狗兒都患有疾病,
龐大的醫療與飼料支出都讓協助救援的協會難以負荷,目前狗兒們即將斷炊、將無法醫病,
希望大家不要遺忘這些狗兒,請接力的用你的力量將此訊息轉PO出去。
痞客邦正為狗兒們發起10萬串連捐10萬飼料活動,
邀請希爾思一同為每一筆串連文章捐出1元飼料費,希望能拋磚引玉,透過你手中的滑鼠,
將狗兒們需要物資、救命的飼料營養品、善款等資訊傳遞出去,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請點我進入串連
你我的轉貼訊息只是微薄之力,也可能是一狗兒們求生的一現曙光,
請大家幫忙這些可憐的小生命,無論是捐物資、善款幫忙,都請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
縱使只是棉薄之力,凝聚微薄的力量就能匯集成幫助狗兒們的大力量。
協會目前極需協助:
1.營養補給品,及維他命注射液
2.募集飼料、罐頭
3.認養或助養
4.募集結紮及醫療善款
5.您的轉貼募集資訊,讓更多有心想要協助或認養的善心人士能夠參與
串連活動網址:http://emkt.pixnet.net/blog
串連貼紙:
已經死亡發臭的狗屍體
許多籠子裡的狗狗就連這樣的餿水都沒得吃
為什麼會有棉花在籠子裡呢?走近一看才驚覺這是一具只剩皮毛及不成形的屍體...
柯基、狼犬、梗犬全都擠在一起。
●詳見原文【狗間煉獄.凌遲處死】
目前救援行動後已使狗兒重獲自由,其中七成的狗兒都患有疾病,
龐大的醫療與飼料支出都讓協助救援的協會難以負荷,目前狗兒們即將斷炊、將無法醫病,
希望大家不要遺忘這些狗兒,請接力的用你的力量將此訊息轉PO出去。
痞客邦正為狗兒們發起10萬串連捐10萬飼料活動,
邀請希爾思一同為每一筆串連文章捐出1元飼料費,希望能拋磚引玉,透過你手中的滑鼠,
將狗兒們需要物資、救命的飼料營養品、善款等資訊傳遞出去,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請點我進入串連
你我的轉貼訊息只是微薄之力,也可能是一狗兒們求生的一現曙光,
請大家幫忙這些可憐的小生命,無論是捐物資、善款幫忙,都請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
縱使只是棉薄之力,凝聚微薄的力量就能匯集成幫助狗兒們的大力量。
協會目前極需協助:
1.營養補給品,及維他命注射液
2.募集飼料、罐頭
3.認養或助養
4.募集結紮及醫療善款
5.您的轉貼募集資訊,讓更多有心想要協助或認養的善心人士能夠參與
串連活動網址:http://emkt.pixnet.net/blog
串連貼紙:
星期三, 1月 06, 2010
【摘譯】美國時代雜誌選出十大年度詞彙
- 性愛簡訊〈Sexting〉
這個字眼在去年震驚了美國每一位家長,成為給小孩子手機的父母最大的夢魘。青少年用手機簡訊傳一些不堪入目淫穢的性愛字眼,甚至是自拍照片。賓州有一群小朋友因為手機裡被查獲性愛簡訊被集體起訴,罪名是持有孩童〈他們的同學〉色情照片,因而震驚美國社會。這些年少輕狂的小朋友後被青少年法庭判處社區勞動定讞。〈按:無獨有偶的,台灣網路去年也出現一位「我會很有禮貌」的約炮文,詳情請自行雅虎或估狗關鍵字。
- 公眾選擇〈Public Option〉
美國國會正在為了歐巴馬政府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名稱大傷腦筋,凱迪拉客方案、醫療甜甜圈、人頭稅務計畫,....最後定案的名稱叫做出於公眾的選擇〈Public Option〉,這個醫療保險與私人保險最大的差別就是會與私人保險企業競爭,並且套句歐巴馬總統的話:「讓保險公司更誠實。」
- 自動電音〈Autotune〉
起因由饒舌歌手提潘〈T-Pain〉 開始,把新聞或是廣播節目加以混音,並加以重新製作,在雅虎提供的短網誌服務meme上掀起一波熱潮。許多歌手與作曲家也跟進,開始惡搞,也出現許多形式比方說R&B。
邱吉爾著名的演說也被惡搞〈還蠻好聽的XD〉
聰明的拉丁女人〈Wise Latina〉與語言上歧視第一位拉丁裔最高法院女法官有關,後演變成為追隨者自我認同的名詞、死亡陪審名單〈Death Panel〉則是共和黨議員裴林攻擊歐巴馬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用語,出生者〈Birther〉則是有一派陰謀論者相信歐巴馬出生在肯亞,但被偷渡回夏威夷。採出生屬地主義的美國,歐巴馬在總統大選當選應署無效。
- 異姓婚姻〈Opposite marrage〉
死亡的夏天〈Summer of Death〉 則是形容包含麥可傑克森、七零年代飾演霹靂嬌娃的法拉佛希CBS的老牌當家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等一連串名人逝世的季節。綠色的枝芽〈Green Shoot〉則是聯準會主席在接受節目訪談時,拿來形容景氣會像是春天的新芽一樣復甦。
- 啤酒高峰會〈Beer Summit〉
起因於哈佛黑人教授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在回家的時候無門可入,於是破門進入自己的家中,一位路人見到報警,白人警察在盤查時,因為蓋茲教授拒絕接受盤問,於是在媒體與眾目睽睽下被上手銬逮捕留置偵訊。歐巴馬義憤填膺認為整件事是白人警察處理不當,而同是黑人的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則是上賴利金脫口秀,表示以他跟蓋茲數十年的交情來看,不配合警察盤查是蓋茲錯的成分居多。
最後歐巴馬召喚處理的白人警察與蓋茲,在白宮玫瑰園擺下啤酒宴,一杯泯恩仇。媒體稱讚歐巴馬此次可能引發的黑白種族衝突的處理智慧,戲稱為啤酒高峰會〈Beer Summit〉。
本文節譯自 The Top 10 Everything of 2009 ,Time
〈註:美國媒體對於歐巴馬甫上任即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紛紛嗤之以鼻,調侃道:「歐巴馬也應該得到奧斯卡或是艾美獎、葛萊美獎,因為他還沒得到那個資格,而或許將來或許會得到」〉
星期六, 1月 02, 2010
【09' 年遺珠選】知名部落客推薦有●用?
找知名部落客〈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矛盾修飾〉代言,比方說推銷書本有做用嗎?
這篇文章是我從網友 butter 看來的,談到部落客推薦的信用〈Credit〉,節錄摘要如下:
以我個人觀點來看「知名部落客」這個概念,其實帶著矛盾的嘲諷修辭〈Oxymoron〉的概念。
嘲諷修辭是運用兩個屬性相反的辭語結合,達到諷刺的效果。比方說英文的「絕對的有可能」〈definate maybe〉「強烈的沒有興趣」〈intense uninterest〉「友軍誤擊」〈friendly fire〉,字面解釋為善意的攻擊。註1,中文也有一些嘲諷修辭,比方說「善意的謊言」、「窮得只剩下錢」。而「部落客」這個定義其實很空泛,只要某人有一個固定的網址,週期性〈日、周〉更新,並且與網友做互動,這個人就叫做部落客。就算是他的部落格訂閱數很多,比方說重灌狂人的訂閱數超過四千七百個,但是沒有經過傳統媒體〈報章雜誌、出書、新聞報導、跑通告等宣傳〉,沒有接觸網路文化的普羅大眾聽到這個名字的直覺反應會是:「他是誰?」
「知名部落客」其實是個很矛盾的修辭,甚至,這兩個字不應該湊在一起。 用「意見領袖」來形容,可能會就實際涵義而言較為洽當些。知名部落客的概念既然不存在,那「知名部落客」的推薦其實就很隨性了。跟你好朋友喜歡的書/電影/餐廳/景點...,你不一定認同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嗎? :)
〈按:剛剛想到一個極端的例子,那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撰寫書評營利的黃國華。台灣的市場如果再大一些,其實可以跟美國的歐普拉讀書會一樣具有靠評論維生的可能性〉
這篇文章是我從網友 butter 看來的,談到部落客推薦的信用〈Credit〉,節錄摘要如下:
我前一陣子(其實是兩個月前)在瀏覽某知名部落客的文章時讀到某句話之後,我馬上決定退訂她的文章,並且再也沒有興趣看。之前我就知道她是慣常寫行銷文的 人,但只是沒想到她可以這麼大方地讓讀者知道她的推薦都是隨隨便便寫出來的,絲毫不覺得應該掩飾、或是加上任何說明。我忍不住要想,這算是一種驕傲或自大 嗎?...也許有些人並不懂得什麼叫「愛惜羽毛」。│butter,小寫的
以我個人觀點來看「知名部落客」這個概念,其實帶著矛盾的嘲諷修辭〈Oxymoron〉的概念。
嘲諷修辭是運用兩個屬性相反的辭語結合,達到諷刺的效果。比方說英文的「絕對的有可能」〈definate maybe〉「強烈的沒有興趣」〈intense uninterest〉「友軍誤擊」〈friendly fire〉,字面解釋為善意的攻擊。註1,中文也有一些嘲諷修辭,比方說「善意的謊言」、「窮得只剩下錢」。而「部落客」這個定義其實很空泛,只要某人有一個固定的網址,週期性〈日、周〉更新,並且與網友做互動,這個人就叫做部落客。就算是他的部落格訂閱數很多,比方說重灌狂人的訂閱數超過四千七百個,但是沒有經過傳統媒體〈報章雜誌、出書、新聞報導、跑通告等宣傳〉,沒有接觸網路文化的普羅大眾聽到這個名字的直覺反應會是:「他是誰?」
「知名部落客」其實是個很矛盾的修辭,甚至,這兩個字不應該湊在一起。 用「意見領袖」來形容,可能會就實際涵義而言較為洽當些。知名部落客的概念既然不存在,那「知名部落客」的推薦其實就很隨性了。跟你好朋友喜歡的書/電影/餐廳/景點...,你不一定認同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嗎? :)
〈按:剛剛想到一個極端的例子,那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撰寫書評營利的黃國華。台灣的市場如果再大一些,其實可以跟美國的歐普拉讀書會一樣具有靠評論維生的可能性〉
星期五, 1月 01, 2010
【我的小爭戰】光榮孤立
〈按:這篇跟十九世紀英國的外交政策「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一點關係都沒有,想要找史料的朋友可以直接按上一頁了 :P〉
2010年在小時候聽起來像是人類會上月球發展殖民地、汽車在天空飛的年代。可是我們還是在地上用最原始的方式汲汲營營過自己的 生活。
老爸早上帶我去苗栗一個風景景點八角凸,上頭因為乍暖還寒楓葉紅了,滿地都是落葉繽紛,我忍不住拿起相機狂拍。提到楓葉,學名台灣紅槭木,那個 「槭」讀音為「促」。老爸忍不住跟我聊了許多苗栗教育圈的奇人軼事,有一位校長〈我之前代課時曾經短暫地與他同事過〉號稱苗栗的大文豪,結果在演講台上致 詞念錯念成「紅妻木」,台下的教務主任偷偷拉著我爸爸說,「他不是號稱國文造詣很高嗎,怎麼會念錯?」「不然你去糾正他啊」我爸回答。
來談談24個小時前的去年吧。09年對生病的我而言是一個修養生息的一年。偶然的因為農村再生立場的不同,在網路上遇見了PORTNOY,覺得他推動全球之聲這個計畫真是太了不起了,於是也參與在全球之聲翻譯了幾篇的文章。看到另外一位中文主編LEONARD更是強者中的強者,翻譯的作品可說是質量兼具,不愧是經過訓練的專業譯者。
前年在台中參加第八屆的經驗還蠻有趣的,今年又參加了12,13,14,..我在撲浪上曾跟凱洛開玩笑:「PP100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吧!」然後凱洛回應說了預估每年要舉辦的場次,我還很認真的找出場地費用、保證金,概算了一下人數,每個人繳交150圓的話,估計出席的人數要兩場職棒總冠軍賽的總合才會打平。而且這些都還沒有包含燈光音控、講師費。不過我說,不用擔心,到時候如果PP真的能夠在巨蛋辦的話,應該會有贊助商或是轉播金了。〈建議提早成立胖奇百趴對策委員會〉...XD
玩笑話放一邊,這個實體活動真的很有趣,平時許多各據一方的強者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濃縮在七分鐘之內,而三十分鐘大講的講者也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每次參加完這個活動總會被激發出很多靈感與想法,而會不自覺的逐步微調。
參加過活動,整理重點是一定要的,即使別人不委託我,我還是會做類似會議記錄的東西。比方說描寫「戰爭的本質是荒謬沒有理性而且可笑的」這一篇二戰老兵在台灣故事的座談會,還有文學家余秋雨來苗栗的文學論壇。沒有人委託我,可是我還是用公民記者的角度來寫作,希望增加文章的可閱讀性。我希望在接下來的這一年學習更多獨立採訪、撰稿的能力來「練兵」希望能有有「跨越平台的能力」。
有人說過我們比起上一代的人們要經歷過許多次的人生,因為我們有電影、小說、音樂...,闔上書本、關掉電視馬上可以跳脫前一分鐘的情境。個人覺得參加這種實體網聚、認識新的朋友也算,每次經過一次的聚會總會對自己的信念產生強烈的衝擊,然後學會當遇見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時,放下我執與己見,驚奇往往就會出現在身旁的轉角。
在推特上看過一句話,忘了出處,大意是這樣子的:「人生最大的挑戰不是驛馬星動,而是居住不動」 當決心定下來選擇了一個職業、結了婚對另外一半、對家庭有負擔與義務,莊子說的泥沼伸懶腰打哈欠的大烏龜變成神桌上被綁死不能動的紅龜粿時,這個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戰吧。
明年想要做的事情:
〈一〉考上研究所念喜歡的國際關係。
〈二〉前項沒辦法滿足的話,去最喜歡的高雄找工作好了。
〈三〉交更多的朋友、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部落格也會一直寫下去,繼續研究怎麼拍出好看的照片、CSS語法、...
最後用李小龍的名言來跟各位互相共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成為水吧,我的朋友!」
“不要拘泥於一種形式,應該順應情勢並且建構自己的風格,並且讓它發展,就像是水一樣。把思緒拋開,無固定的形體,就像是水一樣。把水放入茶杯,它就變成了茶杯的樣子。放入瓶中,就變成了瓶子。如果把水放入茶壺中,水就變成了茶壺的樣子。水可以涓涓細流,也可以無堅不摧。變成為水吧,我的朋友!” 來源:維基語錄
苗栗縣公館鄉的大坑八角凸風景區路段
2010年在小時候聽起來像是人類會上月球發展殖民地、汽車在天空飛的年代。可是我們還是在地上用最原始的方式汲汲營營過自己的 生活。
老爸早上帶我去苗栗一個風景景點八角凸,上頭因為乍暖還寒楓葉紅了,滿地都是落葉繽紛,我忍不住拿起相機狂拍。提到楓葉,學名台灣紅槭木,那個 「槭」讀音為「促」。老爸忍不住跟我聊了許多苗栗教育圈的奇人軼事,有一位校長〈我之前代課時曾經短暫地與他同事過〉號稱苗栗的大文豪,結果在演講台上致 詞念錯念成「紅妻木」,台下的教務主任偷偷拉著我爸爸說,「他不是號稱國文造詣很高嗎,怎麼會念錯?」「不然你去糾正他啊」我爸回答。
來談談24個小時前的去年吧。09年對生病的我而言是一個修養生息的一年。偶然的因為農村再生立場的不同,在網路上遇見了PORTNOY,覺得他推動全球之聲這個計畫真是太了不起了,於是也參與在全球之聲翻譯了幾篇的文章。看到另外一位中文主編LEONARD更是強者中的強者,翻譯的作品可說是質量兼具,不愧是經過訓練的專業譯者。
前年在台中參加第八屆的經驗還蠻有趣的,今年又參加了12,13,14,..我在撲浪上曾跟凱洛開玩笑:「PP100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吧!」然後凱洛回應說了預估每年要舉辦的場次,我還很認真的找出場地費用、保證金,概算了一下人數,每個人繳交150圓的話,估計出席的人數要兩場職棒總冠軍賽的總合才會打平。而且這些都還沒有包含燈光音控、講師費。不過我說,不用擔心,到時候如果PP真的能夠在巨蛋辦的話,應該會有贊助商或是轉播金了。〈建議提早成立胖奇百趴對策委員會〉...XD
玩笑話放一邊,這個實體活動真的很有趣,平時許多各據一方的強者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濃縮在七分鐘之內,而三十分鐘大講的講者也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每次參加完這個活動總會被激發出很多靈感與想法,而會不自覺的逐步微調。
參加過活動,整理重點是一定要的,即使別人不委託我,我還是會做類似會議記錄的東西。比方說描寫「戰爭的本質是荒謬沒有理性而且可笑的」這一篇二戰老兵在台灣故事的座談會,還有文學家余秋雨來苗栗的文學論壇。沒有人委託我,可是我還是用公民記者的角度來寫作,希望增加文章的可閱讀性。我希望在接下來的這一年學習更多獨立採訪、撰稿的能力來「練兵」希望能有有「跨越平台的能力」。
有人說過我們比起上一代的人們要經歷過許多次的人生,因為我們有電影、小說、音樂...,闔上書本、關掉電視馬上可以跳脫前一分鐘的情境。個人覺得參加這種實體網聚、認識新的朋友也算,每次經過一次的聚會總會對自己的信念產生強烈的衝擊,然後學會當遇見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時,放下我執與己見,驚奇往往就會出現在身旁的轉角。
在推特上看過一句話,忘了出處,大意是這樣子的:「人生最大的挑戰不是驛馬星動,而是居住不動」 當決心定下來選擇了一個職業、結了婚對另外一半、對家庭有負擔與義務,莊子說的泥沼伸懶腰打哈欠的大烏龜變成神桌上被綁死不能動的紅龜粿時,這個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戰吧。
明年想要做的事情:
〈一〉考上研究所念喜歡的國際關係。
〈二〉前項沒辦法滿足的話,去最喜歡的高雄找工作好了。
〈三〉交更多的朋友、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部落格也會一直寫下去,繼續研究怎麼拍出好看的照片、CSS語法、...
最後用李小龍的名言來跟各位互相共勉!
”Don't get set into one form, adapt it and build your own, and let it grow, be like water.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不要拘泥於一種形式,應該順應情勢並且建構自己的風格,並且讓它發展,就像是水一樣。把思緒拋開,無固定的形體,就像是水一樣。把水放入茶杯,它就變成了茶杯的樣子。放入瓶中,就變成了瓶子。如果把水放入茶壺中,水就變成了茶壺的樣子。水可以涓涓細流,也可以無堅不摧。變成為水吧,我的朋友!” 來源:維基語錄
熱門文章
-
最近剛好接觸到數字的英文翻譯,突然一時之間唸不出來,於是查了一下唸法: 比方說二的七次方: 英文唸成 "Two to the seventh power." 或是 "Two to the power of seven." ...
-
每年的這個時候約莫又是碩士班的入學考試,免不了的又會有些朋友來詢問翻譯研究所的問題,由於學弟抗議他被我美好的分享文騙進了翻譯所,我想還是把我觀察到的一些產業現況跟譯者生活的辛苦的那面與有志青年參考: 以下是走在翻譯(口筆譯)這條不歸路上常看到一些特徵: 一、 職業...
-
隨著研究所考試的告一段落,我想寫一篇關於喜歡英文的人可以參考的文章,供有志從事翻譯的朋友作為參考: 靠著翻譯維生的人一定要讀翻譯研究所嗎? 不進來也可以啊。我認識很多專業翻譯的人並非是英文系主修的。語言是一種像是開車、電腦或是游泳的技能,因為用途廣泛所以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