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 Ernest Hemingway

星期三, 10月 16, 2019

【碎碎念】 打烊時間 I know who I want to take me home


一月真是個結婚的好日子,現在接到兩張好朋友的喜帖。這對朋友不多的肥宅邊緣人來說真是不可思議,這又不是夜鶯渴望豔陽天裡與池水裡的錦鯉去求愛。
到了這個年紀,前女友結婚了、前前女友結婚了還是二寶媽了,暗戀過的對象變成三寶媽還停機封肚了。還沒有聽過朋友圈有人離婚了,不過同志都可以結婚了,我也在期待同志好友的婚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你們的人生進度雖快,但如果罹患癌症身患絕症、送走至親這一類別的悲慘人生競賽項目,我想自己厚著臉皮說,我坦承自己還是比其他的人有經驗一點點喲。
所謂的不幸的災厄啊,是討厭孤單、沒有獨自一次發生的,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的喲。但是第一名超級不幸的人,卻沒有打扮得像是超級變變變的萩本欽一還有兔女郎一樣,衝出來對(比方說孤苦伶仃、沒有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的人)拍著肩膀說:「喔咩蝶豆!這麼努力活下來、累積這麼久的不幸,真是恭喜你啊!真不簡單!」
曾寫過「人生啊、即使不那麼努力也可以活下去」的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同時也寫過:「有知心的朋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願意炸我的朋友們,雖然許久不見,能夠碰個面沾沾喜氣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也許,只要努力練習、假裝活得像是人一樣就可以維持人的外形了。

星期一, 9月 23, 2019

請平凡而自由的生活吧!「返校」觀後感



已經記不得上次進戲院支持國片坐好坐滿是什麼時候了,印象中應該是賽德克巴萊三部曲。提到《返校》,以下是無雷的一些個人觀影心得:

後殖民

傳播學老師提到後殖民時,快速地講述了幾位大師的理論:薩伊德的《 東方主義》、霍米巴巴的《矛盾狀態》(ambivalence 愛恨交加、含混曖昧)、還有阿君·阿帕度萊 (Arjun Appadurai)的全球化的想像與地方景觀。

巴巴提出一個分析論點:「為什麼被殖民者能夠既痛恨又崇拜殖民者?」,用他的理論的矛盾狀態描述台灣數百年來經歷數個殖民者(西班牙、荷蘭、南明、清帝國、日本、國民黨)的統治作為,台灣變得越來越像殖民者,「像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混合體。每個政權交替時,創造出台灣對於想像共同體建構亦發產生複雜的繁衍。

台灣的文化基因裡對「中華文化 」的想像,其實帶有日式殖民時期的文化,是一種認命、如同作家陳柔縉描述的日本傳統「不為他人帶來不便」(迷惑をかけました)。這跟中國人的想法是南轅北轍的。舉電影《重慶森林》的例子來說,當主角知道警總要來抓他時,只是認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乖乖束手就擒,那個年代的鄉下人的風格就是逆來順受。換成中國人,遇到警總來抓人就是大罵一句「CNMB」了。

《返校》有幾幕警總來抓人時,我直覺想到那種逆來順受的皇民化時期的影響;說一些個人經驗:我叔叔知道自己肝癌第三期要進醫院做治療時,把廚房積了幾年的油煙鍋鏟都清了個乾淨,先父說,彷彿叔叔知道自己有可能不會再回來了,拎著一個小包包孤身進了醫院。

而他真的後來也沒回來了。



老師的夢魘

《返校》內容提到到白色恐怖、讀書會,還有萬年不變的那棟大樓。記得小時候就讀的國小,轉角的行政大樓也正好是這種鏤空式雕花建築物,小小的孩童時代隨著長大校舍改建後沖淡的記憶瞬間又被喚醒了。

朝會、唱國歌、愛國、教官、講台、課桌椅... 這些都是你我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也是每位老師上班的日常。同樣的純白制服,單純的校園,... 這些都在電影裡頭變成恐怖的場景。然後是描述師生情誼與生死訣別的鏡頭,更令教育者宛如刀割、淚腺失守。

柏楊與醬缸文化

研究所時,我特別研究柏楊翻譯大力水手而鋃鐺入獄的九年的故事。也不過是在翻譯的漫畫裡偷偷調侃了一下世界的偉人、人類的救星,就被警總盯上了。柏楊在中國大陸時期被共產黨迫害,來到台灣又被國民黨羅織入罪。如果當年有微信,那肯定這位大V一發帖就被刪除外加跨省追捕吧。

感謝爭取台灣民主化的先烈們,很慶幸自己再不用活在那個下筆前要考慮父母親會不會飯碗不保的年代,也希望對岸的中國人有朝一日也能享有言論自由與人身自由不可侵犯,能夠像台灣人ㄧ樣平凡而自由的生活。

敬自由。

星期四, 7月 18, 2019

抵制匿名進行人身攻擊的翻譯粉絲團

[work] 今天默默取消關注了一個翻譯論壇的粉專。那個論壇慣性喜歡對照檯面上掛名出版譯者的原文,抓到一本數萬字的翻譯中的一兩個錯誤,洋洋得意地開始針對譯者的學經歷人身攻擊。


身為一個譯者,我總會從別人的翻譯及翻譯評論學到更好的譯法,這也是譯者養成的一部分,這就是我會想加入該粉專的原因。

現代的翻譯產業,有限的截稿期限內,一本上萬字的書中要做到一點錯誤都沒有更是不可能的。貓頭鷹出版社的前社長陳穎青也曾經說過,評論譯作的好壞,應該要從一本書中一定的比例中抽出樣品檢驗翻譯的硬傷,不是只論幾個錯誤往死裡打。此外,負責審稿的編輯也要附上一些責任。

專業譯者如果要為了極少比例的一兩個錯誤就耿耿於懷,這是極為不健康的事。反過來說,業餘玩家抓到一兩個誤譯,見獵心喜,好像演講者從來不會發生口誤,作家從來不會寫錯字,譯者不能譯錯一兩個字,這種心態與作風更是不可取。

「評論可以毒蛇,待人必要親和」。翻譯有錯誤,改之,從中學習後然後進步。沒有從錯誤中學習,是不可能會成長的。任何有出版經驗的人都會有經歷一校、二校重複多校仍然會有別字的慘劇

身為一個譯者,我必須要不厭其煩地強調「翻譯批評」與「人身攻擊」這是兩碼子的事情。從很多前輩不吝分享更好的譯法與經驗分享上可以獲得成長,能夠就事論事提出用法與出處,這才是正向、進步的翻譯評論方式。

我不知道匿名粉絲團背後評論譯作的人是誰,更也不知道針對譯者的人身攻擊是做何居心,但我也不想要轉貼增加該粉絲團的點閱數,在數位的時代,人人都在挑骨頭而忘了吃雞蛋。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看到某些討論翻譯的社團,針對譯者的學經歷嘲諷、人身攻擊請用力抵制,不點閱也不分享,拒看退讚,不要助長糟糕的譯評歪風。

星期日, 5月 26, 2019

36 歲的生日願望

坦白說,十年前的今天大病初癒,沒料到之後還考進了翻譯研究所拿了個碩士,有機會在翻譯的路上見天地、見眾生,中間的過程受到很多貴人的照顧,要感謝的人太多,默默地捻一把心香,我真的只能謝天。要改的事情太多,那就改天吧。

 今天在念到國際關係時讀到一個單字 “Complacency” 「自大」 [1] ,英文解釋如下: "a feeling of calm satisfaction with your own abilities or situation that prevents you from trying harder" (由於自身能力或在身處於一種處境,感到一股很無憂無慮的滿足感,使得你不會再更努力。)

 這個單字的描述恰巧跟看著 2008 時網誌紀錄的自己有著 87 相似,帶著自我感覺良好的氛圍不停地揮霍時間浪費生命。 36 歲的人生混合著困惑、恐懼與對自我期許。以前覺得靠著操作運作人際關係獲得利益是件可恥的事情,在經歷過一些事件後,發現現在的自己儼然變成利益受益者,完全打臉自己過去所相信的價值觀嘛。像是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寫的一樣:「人生啊、即使不這麼努力也可以活下去。」

但是今年,自己設定的目標還是在那個「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可以得到」的困難模式裡,困住了一段時間,雖然很想放棄,有時候也想不這麼努力一下,在十字路口上徘徊想偷懶,不知道要不要放棄選擇普通模式吧。前幾天又看到ㄧ則有趣的貼文: 「不要猶豫不決。無論是好壞對錯,下個決斷。在人生的道路上,鋪滿著無法做決定而被輾過去的松鼠。」



希望十年後的我看到我此時此刻留下的隻字片語,不要留下任何的悔恨。


 [1]The Canary in the Coal Mine: Taiwan’s Vital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