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 Ernest Hemingway

星期四, 5月 21, 2009

我支持全球之聲倡議計劃


I VOTE FOR Global Voices Advocacy! This blog post is part of Zemanta's "Blogging For a Cause" campaign to raise awareness and funds for worthy causes that bloggers care about.


記得四年前在學校圖書館看到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上面的一篇新文章,內容大概是關於核融合反應爐的報導,

幾十年來,利用核融合產生能源一直是核能物理學家的夢想。
太陽就是用核融合反應發光發熱,預言家預測倘若能在地球上掌握核融合技術,長遠威脅全球經濟的能源危機將一勞永逸、迎刃而解。

有別於石化燃燒發電產生的污染,核融合並不會排放出環境有害的物質。它的燃料來自充沛的海水,沒有任何的限制。相照今日世界上核能發電廠所使用的核分裂反應,核融合並不會有核子武器擴散的危險,也沒有會失控的連鎖反應而導致輻射外洩,更不會產生高劑量的輻射性廢棄物。核融合反應帶來的是新世代乾淨、安全、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


我看到美國、中國、日本、南韓... 各國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想分一杯羹,這麼好的次世代能源當然不能讓別國掠美於前...然而,台灣的消息卻是付之闕如。只有當看到電影《蜘蛛人2》章魚博士把它失控的反應爐沉到水中的橋段,才會想起還會有這個發明。但是只有自己知道這麼冷門而重要的訊息,那種怪誕的感覺與失落久久不能自已。

幸好距離核融合成熟且具有實用價值,約莫是2050年,否則台灣真的會被孤立在國際社會外,但,這個關鍵技術是不是直得投資呢? 台灣在全球化的能源議題上是不是應該投入更多資源? ...

離題了,我想說的是,自從發現了全球之聲,我頭腦變好了,考試都一百分,才知道其實國內有這麼一群人也是貢獻自己的力量,不求名也不求利,默默的翻譯國外的部落客消息,或是把國內的議題翻成英文,提升台灣的能見度,而 Taiwan 這個名字不再與負面的消息在一起或只是提到中國 "和平崛起" 下的附帶一提的地名。

學英文不只是付大錢繳給補習班的學費,資訊流通的管道很多,也可以藉著閱讀外國文章或是把國內要聞練習翻成英文,變成第二或第三種語言,....你也可以幫忙台灣在國際上發聲!


【延伸閱讀】

我的小爭戰: 《全球之聲總編輯專訪》
癮科學:《核融合》

星期六, 5月 09, 2009

微網誌的微妙人際關係

科幻作家倪匡曾經寫過一本關於人工智慧與人產生感情的小說: 《筆友》描述了一位通訊了三年的朋友,未曾謀面,最終在主角衛斯里抽絲剝繭下,終於發現那位與自己姪女通訊已久的筆友真面目,竟然是在軍事基地裡一台控制飛彈發射的超級電腦。

無獨有偶的,最近在 GVO 上發現這篇文章,《 在推特上,沒有人發現你是BOT》:

日本有一位沉迷推特的網友,發現自己FOLLOW許久的兩個帳號,其實不是「人」,而是人工寫出來的自動對話程式 (BOT)。

但就在那時候,當我認真地想了想,我幾乎與大多數的推特使用者沒有實體上的接觸。我們靠著推特這個媒介物而交談,但是到頭來,跟真實世界的熟人並不一樣, 這些人的主體叫做「推特帳號」而非有血有肉的真人。這跟他們是 bot 與否無關,在我的認知裡頭裡我相信卡通頭像的人有張可愛的臉孔,用堀北真希照片的一定是本人。





噗浪上疑似BOT的帳號,完全沒有任何留言與回應


引述CNN的報導,影星艾希頓庫奇在上個月推特FOLLOWER突破了百萬大關,而國內使用短網誌噗浪的人數越來越多,比方說政治人物謝長廷、蘇貞昌還有呂秀蓮,乃至於國民黨青年團,隨著傳遞訊息方式的改變,網友與網友間的距離正重新被定義。

許多人在憶及求學時代或是職場生活中,與朋友同事間有意義的對話除了日常問候語以外寥寥可數,但是對於從來未曾謀面的網友卻可以卸下心防、侃侃而談極為私密的心事,線上的世界裡我們都靠著有限的資訊來猜測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另方面來說,安迪在自己的自傳中說得很對,照片就是你想成為的樣子,你在虛擬世界中放入的圖像某個程度上代表著實現心裡願望的縮影。所以我們都以理想投射的自我形象與他人對話。

身旁的朋友曾經迷過劉墉的作品,「你自己決定吧!」是國立編譯館選讀的中學教材,他的一系列散文著書也曾經是銷售榜上的常客,但是曾幾何時 "劉墉" 這兩個字變成一種過氣與權威式的象徵,「我們都曾經經歷過劉墉的年代」所隱藏的是對教條主義的反感,日前經過書店看到他的著作合輯出售,劉墉依然還是劉墉,但文字的魔力似乎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消失了。

然而微網誌也是一種讓作者文字消失魔力的方式;許多人發現在於微網誌上心儀許久的作家或名人其實並非如照片/文字所傳達的氛圍並非如初一轍,這也是作家始料未及的一環。

一九八六年在倪匡的筆下,超級電腦還需要傳送字帶與觀測口與人溝通,今天的人工智慧在軟體與硬體與日精進下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你可曾懷疑過你的網友的真實身分嗎? 套一句老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

延伸閱讀:
《書摘: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

星期五, 5月 01, 2009

【推薦】星光墬在希伯來




圖畫是種具有高度感染力與說服性的語言,日前偶然看到線上閱讀平台 comicomi,發現簡嘉誠的作品《星光墜在希伯來》,是很少見以猶太人在二戰中的故事為背景的連載。


如果你沒有看過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如果你沒有看過《安妮的日記》

「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摘於7.15.1944安妮日記)。”

或許你聽過奧許維茲集中營,還有倖存者寫的回憶錄: 《夜》(La Nuit)

集中營裡每日生活中的驚恐、荒謬與無處不在的殘忍虐待,更不斷試圖詰問納粹大屠殺的本質、背景與後遺症。他控訴上帝不公,卻又常不自覺地向上帝祈禱。身為虔誠的猶太教信徒,他很想知道:「慈悲的上帝到哪兒去了?」”

如果都沒有看過這類傷痕文學,或許你可以翻閱簡嘉誠的漫畫,雖然裡頭表達的沉重與無力感不及真人真事的萬分之一。當看到了猶太人這段悲慘的記憶,大概可以想見英美在發現納粹集中營時,對一個民族上道德的虧欠感,以及在中東回教徒強敵環伺之下,為何有一個無中生有的國家仍然可以立足。簡嘉誠成功的營造了一種氛圍,一種列車即將抵達終點站前的徬徨與不安,在迫害與死亡邊緣下謳歌生命與生存的可貴以及悼念失去過往平凡日子的幸福。

迷惘的不只是懷疑被神所拋棄的以色列人,送進一批批俘虜進入毒氣室的軍醫也會思考納粹亞利安血統至上的大纛下人存在的價值。總的來說,以多種角度來探討這場不理性的戰爭,用歷史劇的方式來呈現一個民族所不能承受之輕,是近幾年台灣漫畫沒有人嚐試過、深度與切入點皆所未聞的;《星光墬在希伯來》目前連載到31話,或許你也可以藉著小品漫畫淺嚐一下猶太之痛,並且更能珍惜我們在承平歲月所擁有的微小幸福。




註: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奧許維茲集中營猶太人進入毒氣室前脫下的眼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