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很多人問我是怎麼念英文的,走在路上都有素昧平生
的人跟我說恭喜多益考得還不錯,我是怎麼念英文的?.....
我想,扣除掉一些拿這個問題表示讚美的朋友,我願意野人
獻曝,分享一下自己對英文學習的經驗與感受。
沒什麼相關性的實踐校園..XD
(BTW這個在報業術語叫做Caption, 圖片說明)
認真的說起來我自己準備多易並沒有很刻意,但是並非完全
沒有準備。一方面也算是外文系優勢吧,就算再怎麼不去接
觸英文,你都會在禮拜一的時候跟外國教授有兩堂課有口語
對話。不知道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在修第二外語的時候因
為日文不強,跟非英語系的韓籍日文老師也是說英文。我十
分鼓勵各位有外籍老師課的同學跟老師對話,有問題可以盡
其所能的發問,能把他們問倒那就是算你利害。藉著練習
邊講英文邊思考下面一個句子,一方面邊練習聽力邊想延伸
的問題與類似的經驗對於聽力跟對話都有莫大的幫助。
我在工讀與社團的層面都是跟英文有相關的。
也是興趣也是對自己的挑戰,當外籍老師的助手,要能夠一
邊看著信件一邊翻成英文給教授聽(特別是當她不怎麼有耐
心),還要找適合她上課用的閱讀教材、文章。這是一個很
好的學習機會,也是貼近現實層面的實習。
Life is not a fairy tale工作可不像當學生,不會可以
笑嘻嘻的說不會就帶過了,翻譯錯了就得自己負責說對不起
然後重新做過。有些東西你沒有經驗又要硬著頭皮上的時候
就得皮要繃得很緊。特別是知道你的BOSS是拿著放大鏡在
檢視你的工作成果時,幾乎每次去見面都要帶點壓力跟
胃痛。
比較起來當英文報主編就真的與Fairy Tale差不多,提出
中長程的計畫、通知開會、決定稿件題目、審稿、催稿、
監督美編送印刷廠,然後通知折報。一個學期三份發行量,
八次會議加不定期舉辦活動的前置與收尾作業。當然也要
寫稿,然後給蘇狄然主任改文法,性質跟醫護人員很像
得到的是一張滿滿充滿紅字圈圈畫畫像被步槍掃射過的人質
一樣慘不忍睹。拿回初稿後再改過一次、再給老師看過,
理論上是兩次搞定,但是他沒說OK我也不敢拿去刊出來。
然後是跟語言中心老師的互動,她人很好,是我大學四年
遇過對學生最好的行政老師。有什麼對英文報的提案時,
她都會有耐心的傾聽,遇到重大的決策也會問問我的意見,
比起前一任執行老師的作風真的像是魔鬼糖在嘴裡化開一樣。
還有幫歐洲研究中心二三四早上的英語讀書會,要當助教
幫同學準備教材、類似帶動唱之類的教學,還有零零星星
的跟德國學生有關的打工,我覺得這些跟語言學習沒有太
大的相關,暫且不提。
美麗到另人感傷的校園,未央歌轉眼也只剩八分之一小節。
我想讀書跟考試是兩碼子的事,要學好英文跟考好某某英
文檢定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除了上述的打工經驗跟社團
,我都把時間投注在圖書館的外文雜誌、語言中心的免費
報紙上,剛開始是厚一點的讀物,因為睡著後當枕頭比較
舒服,爾後學乖了拿薄的、圖文並茂的雜誌如財富、經濟
學家來念,甚至翻譯。讀外文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接受第一
手的消息、不用接受新聞媒體有立場的偏見。
我想說的是學英文是沒有止境的。
如果你看到一期一期的Taipei Times不斷的印出來,而
自己的單字量來不及跟上報紙出來的速度,你會不會感覺
像被英文淹沒? 還是無所謂?
有些新的單字不斷的湧出來,有些單字你卻只知道那一
兩個他最不常用的解釋與用法....還有更多的時候是每個
單字都知道、合在一起你卻完全不知其意,或是有著深層
的歷史與文化意像在裡面。
舉個例子,雷根過世的時候The Economist 有一篇祭文
是這樣形容雷根的。
..."Ronald Reagan was fond of a nap and no
intellectual. Oddly enough, he had what it took"
no intellectual 絕對不是解釋成沒有智慧,打個啞謎請
大家猜猜看中文要怎麼翻譯。
還有更多更多的典故、引用、在央格魯薩克遜這個語言裡,
特別是最近看過尼可拉斯鳥籠飾演的國家寶藏這部電影後,
我更深深覺的英文是一種妙不可言、值得窮盡一輩子去
好好滴學習的。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 -- Ernest Hemingway
星期日, 1月 09, 2005
星期六, 1月 08, 2005
[科技]未來,與自然共舞
2005年日本愛知萬國博覽會將探索人與
地球間的關係
作者: 喬納森‧羅德‧歐文(Jonathan Lloyd-Owen)
翻譯: Leon
由竹子蓋成屋頂的萬博日本展館,圖片來源:萬博官網
想像一下,由生質能(註一)塑膠製成的植物、由廢棄物的
能源驅動的展覽館、具有有生化肺而能吸收二氧化碳的
植物跟花,....張大眼睛瞧瞧,這些只是明年會在日本
愛知縣登場的許多環保的點子的一小部分。
當日本在1970年第一次舉辦萬國博覽會時,主辦的焦點
是放在二次戰後的經濟與科技上的發展,而2005年的萬博
卻已大相庭逕,焦點放在如環境污染、全球暖化、還有自
然資源的減少。
所要傳遞的訊息是: 人類文明的進步不能忽視對環境的影響
,2005年的萬博將會從三月二十五日起到九月二十五,
主題是"自然的智慧",涵蓋主題包括日本在科技上的突破
與創新,以及實用的傳統環保概念。據官方消息指出,
與會的成員超過一百二十個國家與國際性組織,還有超過八
十個非營利組織與非隸屬政府的機關團體。這次的萬國博覽
會將會在距離名古屋,日本第四大的城市以東二十公里的愛
知的主要展覽館展出。
大會的吉祥物木林、基古洛
新時代的需求
為了設計日本的萬博,主辦單位從巴黎的世界博覽會
(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BIE)借鏡。世界博
覽會在十年前即宣布展覽會的宗旨應當是促進並且解
決與地球攸關的議題。至此,環保資源的再利用與永
生不息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課題。萬博秘書長Toshio
Nakamura 說: 我們加在大自然的重擔 已經遠超過其所
能負荷。因此,自然的智慧是十分的符合時代潮流的
主題。
自然的智慧同時也是符合一個大型博覽會的題材。
Nakamura說: 現今的地球有太多全球性的議題是超越
單一國家獨力所能解決的,除非國與國能為同一目標
能攜手合作,否則這些問題將會是無解。而萬博的宗
旨就是要讓地球村上的每一個人了解這一點,並且鼓
勵各國為這些議題貢獻出解決之道。
然而日本在自然環境保育上的紀錄並非完美的。許多
水壩建造與溼地的消失皆見證了這一幕。也因為日本
仰賴石油進口還有其他自然的資源,使得在製造節省
燃料的車輛、節省能源的產品、還有其他環保科技與
系統的技術得以突飛猛進。萬博希望藉由示範與表達
的是對大自然的一份敬意,使用先進的科技減輕自然
的負擔,如此一來,新的商機將會浮現,同時也能促
進解決環境問題。
三個R, 減低污染(reduce), 重複利用(reuse), 資源回收
(recycle)是萬博2005年的最高指導原則。忠於其綠色的
環保主題,會場建築結構、運作材質就是資源再利用
良好的示範。長久手町主展館在過去是個公園,為了
減低萬博對環境自然的破壞,展場建築物只蓋在先前
已開發的地區如: 露營區、網球場、遊樂園區。 原有
建地的樹木將連根移植至當地的社區或是砍下作為
燃料。
總長度2.6公里的架高空中走道"地球圓環"在長久手町
主題館提供無障礙的通道。其獨特的不規則形狀也是
避免填平池塘或是砍倒更多樹木,徹底實踐其環保的
宣言。 國外參展的團體或國際性組織使用也是組合式
的標準展館,以方便展期結束後的拆解與再利用。
薪火相傳
為了強調日本充滿環保意識的未來,日本長久手町展
館的建造與營運也是使用無污染的科技(environment-
friendly tech)。 為了減少日光在外部的照射,整個展館
覆蓋的是竹製的圍籠。而展館的屋頂灑佈水分的靈感
則是源自於日本傳統的習俗"打水" (uchimizu),一種在
屋子前灑水以降低溫度的方式。屋頂則是由光觸媒金
屬片製成,以加強冷氣效果。水也是來自臭氧淨化
系統處理過後的污水。Nakamura說:"這些是一種使用前
衛科技與古老傳統,結合新與舊的嘗試"
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會場展示的先進環保科技,整個
長久手町展館都是以太陽能以及燃料電池(註一)運作。
在萬博,垃圾收集後將會以大型的燃料電池驅動的沼
氣發酵裝置(methane fermentatin system)轉為
生物沼氣,進而轉化為成電力,廢棄的木製品與塑膠
瓶在經過高熱汽化鎔爐處理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產生
電能。當然在萬博販售食物的攤位提供的塑膠免洗餐
具也是植物或是其他可回收資源利用生質能製造的。
Nakamura說: "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社會不只是科技層
面而已因為新科技的使用、社會意識型態的轉變,還
有民眾的參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Nakamura 期許的
是一趟讓遊客了解能源系統是如何運作,一趟倍感親
切的旅程。萬博2005高達預算美金三十一億,換算將
近340兆日圓。而對那些興趣缺缺的人而言,萬博只不
過是為期六個月之久、昂貴的主題遊樂園。Nakamura
反駁說:現今沒有任何一座主題館能望其項背,"萬國
博覽會在新紀元來臨的實驗性與獨特之處是無可比擬的"
會場也展示了燃料電池驅動的亞種載具,將會在兩個
展場間穿梭。除此之外,會場也配有新世紀的都會運
輸系統車種,可以在特定的軌道或是在一般平地奔馳。
同時,長150公尺、寬12公尺,一面由植物、花草與玻
璃組成的牆將會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氣,帶給遊客
一個清涼的夏天。
愛知萬博2005將會扮演傳遞國外環保創意大使的角色。
舉例來說,由英國製在雅典奧運使用的鯊魚皮泳衣,
也在展覽中登場。"每個國家都能貢獻些什麼," Nakamura
說道。關鍵在於多樣性但是在達到永生不息的社會上
,大家都是休戚相關的,他總結說: "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 >>End
註<一>什麼是生質能(biomass)?
生質能可細分為三種,第一種利用動植物所衍生的能源,
第二種利用方式是用醱酵程序,將生質能製成酒精或是
同類的液態燃料。第三種方式是利用氣化、裂解的程序
,產製石化原料。>詳全文
(原文轉自NACE多媒體網 )
註<二> 什麼是燃料電池? (fuel cell)
燃料電池雖然名為電池,但事實上更像一個特殊的發電機
(或內燃機) ,原因在於一般電池為封閉式系統,而燃料電
池屬於開放式系統,它並不儲存能源,而是轉換能源。
此外,燃料電池沒有電力衰竭及充電的問題,只要持續供
給燃料及氧氣,便可持續發電。
<轉自奈米科學網 >
本 著作 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授權.
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04 十一月號,
中文版權為LEon所有, 受Creative Common著作權保護,
您可以在非商業的前提下,具作者姓名而不用告知做轉載引用。
地球間的關係
作者: 喬納森‧羅德‧歐文(Jonathan Lloyd-Owen)
翻譯: Leon
由竹子蓋成屋頂的萬博日本展館,圖片來源:萬博官網
想像一下,由生質能(註一)塑膠製成的植物、由廢棄物的
能源驅動的展覽館、具有有生化肺而能吸收二氧化碳的
植物跟花,....張大眼睛瞧瞧,這些只是明年會在日本
愛知縣登場的許多環保的點子的一小部分。
當日本在1970年第一次舉辦萬國博覽會時,主辦的焦點
是放在二次戰後的經濟與科技上的發展,而2005年的萬博
卻已大相庭逕,焦點放在如環境污染、全球暖化、還有自
然資源的減少。
所要傳遞的訊息是: 人類文明的進步不能忽視對環境的影響
,2005年的萬博將會從三月二十五日起到九月二十五,
主題是"自然的智慧",涵蓋主題包括日本在科技上的突破
與創新,以及實用的傳統環保概念。據官方消息指出,
與會的成員超過一百二十個國家與國際性組織,還有超過八
十個非營利組織與非隸屬政府的機關團體。這次的萬國博覽
會將會在距離名古屋,日本第四大的城市以東二十公里的愛
知的主要展覽館展出。
大會的吉祥物木林、基古洛
新時代的需求
為了設計日本的萬博,主辦單位從巴黎的世界博覽會
(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BIE)借鏡。世界博
覽會在十年前即宣布展覽會的宗旨應當是促進並且解
決與地球攸關的議題。至此,環保資源的再利用與永
生不息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課題。萬博秘書長Toshio
Nakamura 說: 我們加在大自然的重擔 已經遠超過其所
能負荷。因此,自然的智慧是十分的符合時代潮流的
主題。
自然的智慧同時也是符合一個大型博覽會的題材。
Nakamura說: 現今的地球有太多全球性的議題是超越
單一國家獨力所能解決的,除非國與國能為同一目標
能攜手合作,否則這些問題將會是無解。而萬博的宗
旨就是要讓地球村上的每一個人了解這一點,並且鼓
勵各國為這些議題貢獻出解決之道。
然而日本在自然環境保育上的紀錄並非完美的。許多
水壩建造與溼地的消失皆見證了這一幕。也因為日本
仰賴石油進口還有其他自然的資源,使得在製造節省
燃料的車輛、節省能源的產品、還有其他環保科技與
系統的技術得以突飛猛進。萬博希望藉由示範與表達
的是對大自然的一份敬意,使用先進的科技減輕自然
的負擔,如此一來,新的商機將會浮現,同時也能促
進解決環境問題。
三個R, 減低污染(reduce), 重複利用(reuse), 資源回收
(recycle)是萬博2005年的最高指導原則。忠於其綠色的
環保主題,會場建築結構、運作材質就是資源再利用
良好的示範。長久手町主展館在過去是個公園,為了
減低萬博對環境自然的破壞,展場建築物只蓋在先前
已開發的地區如: 露營區、網球場、遊樂園區。 原有
建地的樹木將連根移植至當地的社區或是砍下作為
燃料。
總長度2.6公里的架高空中走道"地球圓環"在長久手町
主題館提供無障礙的通道。其獨特的不規則形狀也是
避免填平池塘或是砍倒更多樹木,徹底實踐其環保的
宣言。 國外參展的團體或國際性組織使用也是組合式
的標準展館,以方便展期結束後的拆解與再利用。
薪火相傳
為了強調日本充滿環保意識的未來,日本長久手町展
館的建造與營運也是使用無污染的科技(environment-
friendly tech)。 為了減少日光在外部的照射,整個展館
覆蓋的是竹製的圍籠。而展館的屋頂灑佈水分的靈感
則是源自於日本傳統的習俗"打水" (uchimizu),一種在
屋子前灑水以降低溫度的方式。屋頂則是由光觸媒金
屬片製成,以加強冷氣效果。水也是來自臭氧淨化
系統處理過後的污水。Nakamura說:"這些是一種使用前
衛科技與古老傳統,結合新與舊的嘗試"
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會場展示的先進環保科技,整個
長久手町展館都是以太陽能以及燃料電池(註一)運作。
在萬博,垃圾收集後將會以大型的燃料電池驅動的沼
氣發酵裝置(methane fermentatin system)轉為
生物沼氣,進而轉化為成電力,廢棄的木製品與塑膠
瓶在經過高熱汽化鎔爐處理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產生
電能。當然在萬博販售食物的攤位提供的塑膠免洗餐
具也是植物或是其他可回收資源利用生質能製造的。
Nakamura說: "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社會不只是科技層
面而已因為新科技的使用、社會意識型態的轉變,還
有民眾的參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Nakamura 期許的
是一趟讓遊客了解能源系統是如何運作,一趟倍感親
切的旅程。萬博2005高達預算美金三十一億,換算將
近340兆日圓。而對那些興趣缺缺的人而言,萬博只不
過是為期六個月之久、昂貴的主題遊樂園。Nakamura
反駁說:現今沒有任何一座主題館能望其項背,"萬國
博覽會在新紀元來臨的實驗性與獨特之處是無可比擬的"
會場也展示了燃料電池驅動的亞種載具,將會在兩個
展場間穿梭。除此之外,會場也配有新世紀的都會運
輸系統車種,可以在特定的軌道或是在一般平地奔馳。
同時,長150公尺、寬12公尺,一面由植物、花草與玻
璃組成的牆將會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氣,帶給遊客
一個清涼的夏天。
愛知萬博2005將會扮演傳遞國外環保創意大使的角色。
舉例來說,由英國製在雅典奧運使用的鯊魚皮泳衣,
也在展覽中登場。"每個國家都能貢獻些什麼," Nakamura
說道。關鍵在於多樣性但是在達到永生不息的社會上
,大家都是休戚相關的,他總結說: "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船上" >>End
註<一>什麼是生質能(biomass)?
生質能可細分為三種,第一種利用動植物所衍生的能源,
第二種利用方式是用醱酵程序,將生質能製成酒精或是
同類的液態燃料。第三種方式是利用氣化、裂解的程序
,產製石化原料。>詳全文
(原文轉自NACE多媒體網 )
註<二> 什麼是燃料電池? (fuel cell)
燃料電池雖然名為電池,但事實上更像一個特殊的發電機
(或內燃機) ,原因在於一般電池為封閉式系統,而燃料電
池屬於開放式系統,它並不儲存能源,而是轉換能源。
此外,燃料電池沒有電力衰竭及充電的問題,只要持續供
給燃料及氧氣,便可持續發電。
<轉自奈米科學網 >
本 著作 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授權.
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04 十一月號,
中文版權為LEon所有, 受Creative Common著作權保護,
您可以在非商業的前提下,具作者姓名而不用告知做轉載引用。
星期六, 1月 01, 2005
[科技]能源新星誕生(1)
日本六所村的J-60裝置, 圖片來源:聯合國原能總署
明年(2005)的年初,日本一項高達十億美金的實驗計劃”能源
之星”再啟動,將會為後代的子孫帶來安全、乾淨、取之不盡而
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供給方式。
撰稿: 湯姆‧哈蘭
(Tom Holland)
中文翻譯: Leon
在日本本州島北方延伸的是一塊平坦,未開發或耕作的處女地
。六所村,這裡覆蓋著毛狀的芒草、灌木、矮小的雲杉等植被
,是野生的兔子、狐狸,及亞洲黑熊的樂園。只有一塊幾乎被
雜草掩蓋的告示牌上寫著此處是野心勃勃的科學試驗預定地。
倘若這項實驗成功,將會是一項遠比60及70年代阿波羅號太空船
登陸月球或80年代以來,超級對撞器實驗等任何一項更為成就
卓越、對人類更有貢獻的科學發明。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日本政府在2005的上半年將會在六所村建
造硬體的工程,開始一項最新的跨國合作科學實驗: 一座核融
合反應爐(nuclear-fusion reactor)。
‧核融合比起現今使用的核分裂技術是安全而且無污染的,但
核融合是物理學科技的最前端,而且所需費用也是一筆天文
數字。
‧日本政府計劃主持一項十億美元的計劃案,目標建造一座人
類史上最大的核融合反應爐,而後為這個世紀的核融合發電廠
鋪路。
‧六個國家組成中心集團,將會決定在法國或日本建造反應爐。
幾十年來,利用核融合產生能源一直是核能物理學家的夢想。
太陽就是用核融合反應發光發熱,預言家預測倘若能在地球
上掌握核融合技術,長遠威脅全球經濟的能源危機將一勞永逸
、迎刃而解。
有別於石化燃燒發電產生的污染,核融合並不會排放出環境
有害的物質。它的燃料來自充沛的海水,沒有任何的限制。
相照今日世界上核能發電廠所使用的核分裂反應,核融合並
不會有核子武器擴散的危險,也沒有會失控的連鎖反應而導
致輻射外洩,更不會產生高劑量的輻射性廢棄物。核融合反應
帶來的是新世代乾淨、安全、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
許久以來,以核融合發電的夢想對科學家而言是幾乎不可能
實現的事。而現在這個想法逐漸地改觀,在日本及歐洲的實
驗結果顯示出要承載如太陽核融合般等級的機器是可以建造
出來的。而那些機器也的確能製造出比花費更多的能源。
問題出在於機器,托卡馬克(Tokamak,譯註:一種杯狀高溫
等離子體發生裝置) 不但是核子物理學先鋒,要價更是驚人。
距離核融合反應要實際應用在商業上的生產能源仍需要進行
價格不菲的實驗及數十年的研究。
日本托卡馬克的中央真空室, 圖片來源聯合國原能總署
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獨資贊助研究下,六國所組成的放
款銀行團已凝聚共識,計劃建造一座花費近十億,人類史上
最大的扥卡馬克。設計者希望這座跨國的熱核子融合實驗反
應爐- 伊塔(Iter,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Thermonuclear
Reactor) 將能夠消除大眾的疑慮,肯定核融合為下一世代
的能源,並且為本世紀中的核融合電廠鋪路。
伊塔計畫是一項媲美國際太空站或是像在瑞士的歐洲核能研究會
(CERN, 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
的國際性組織。但不同的是成員並非泛歐的會員國或是歐洲軸心
國,而是史無前例地,亞洲的國家扮演領導的角色。
一直以來,日本在核融合研究的領域居執牛耳的地位,日本的
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是伊塔計畫的核心成員。現在大陸和南韓也
參與了跨國放款銀行團與美國同一陣營,藉以牽制歐盟與俄國
在研究計畫案裡的優勢地位。
儘管擁有主導權的背後是亞洲巨大的利益在支持著,伊塔在亞洲
建造的可能性卻是搖晃不定。政治的力量的推手操縱著需要大量
投資的科學活動,除了日本的六村所(Rokkasho),也面臨其他
的嚴苛競爭,如歐盟即大力支持在法國卡達拉什(Cadarache)建廠。
而伴隨高達美金十億的投資額來的是一個龐大的賭注,贏家將
接收高額的科學與經濟上的報酬。而法國與日本都不想在這場競賽
中落馬,結果是無解的死結- - - -過去一年伊塔會員國為了
核融爐地點爭吵而互不相讓。
而現在時間可能不夠了,除非能有快速的結論,否則國際間凝聚的
共識很可能會雲消誤散。負責倡導伊塔計畫的日本原能會
(Japan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s office, JAERI)所長
Yoshikazu Okamura說“我希望我們能夠在今年(2004)年底前
達成共識,打鐵趁熱,不然伊塔就會難產,這也不是我所樂見的”
。然而即使能排除掉政治的因素,科學家與工程師面臨的技術層
面的困難度也不亞於政治角力。當核融合反應時,氫原子互相碰
撞射出另一種重金屬,氦,並釋放出高能量的中子。捕捉並且使
這些能量轉換成為熱與電能將會是新生代的能源方案。
難以克服的是一開始的讓氫原子碰撞並產生融合。地球上只有在
溫度超過攝氏百萬度以上(六倍太陽中心的溫度)氫原子才有可能
發生碰撞。處理如此高溫技術而言可能很棘手但絕非不可能。
在如此高溫下,氣態原子被剝離外部環繞的電子,留下帶正電赫
的核子。這種蒸氣在核子物理學稱之為電漿。因為電漿本身帶有
電力,所以即使在極高的溫度下也可以用磁場來控制。
也只有在如此高的溫度下,於強力的磁場裡注入帶著多中子的氫,
核融合反應才會在地球上發生。
在過去,技術難以克服的是為了達到數次的核融合,必須需要遠
超過預期的能量與加熱與控制電漿狀態。結論是像托卡馬克這種
甜甜圈形狀,作為研究電漿與核融合用途的真空密室,在過去被
認為是科學家昂貴的玩具而被一一被裁撤。美國在1997年關閉位
於普林斯頓主要的托卡馬克。
然而事情有了出人意料的發展,位於英格蘭近牛津郡的歐洲核融
研究中心(Joint European Torus, JET)與在日本東京北邊
的NAKAJT-60 實驗研究室裡用來研究電漿物理學的托卡馬克,
接連釋放出比機器本身消耗更多的能源。
(二之一)
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04 十一月號,
中文版權為LEon所有, 受Creative Common著作權保護,
您可以在非商業的前提下,具作者姓名而不用告知做轉載引用。
本 著作 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授權.
熱門文章
-
最近剛好接觸到數字的英文翻譯,突然一時之間唸不出來,於是查了一下唸法: 比方說二的七次方: 英文唸成 "Two to the seventh power." 或是 "Two to the power of seven." ...
-
每年的這個時候約莫又是碩士班的入學考試,免不了的又會有些朋友來詢問翻譯研究所的問題,由於學弟抗議他被我美好的分享文騙進了翻譯所,我想還是把我觀察到的一些產業現況跟譯者生活的辛苦的那面與有志青年參考: 以下是走在翻譯(口筆譯)這條不歸路上常看到一些特徵: 一、 職業...
-
隨著研究所考試的告一段落,我想寫一篇關於喜歡英文的人可以參考的文章,供有志從事翻譯的朋友作為參考: 靠著翻譯維生的人一定要讀翻譯研究所嗎? 不進來也可以啊。我認識很多專業翻譯的人並非是英文系主修的。語言是一種像是開車、電腦或是游泳的技能,因為用途廣泛所以投資報...